这是一个工程师的故事。
丁永强是典型的理工男,1980年生人,戴眼镜,平头,略有白发。
人多时安静,人少时活跃,笑起来很有感染力,时不时爆发略带魔性的笑声“哈哈哈”
跟他聊天很欢乐,明明很苦闷的事情,听众仍然忍不住笑出声来,甚至笔者在听录音的时候几次忍不住再次爆笑。
如果把光伏看成一座江湖,丁永强,更像令狐冲。这座江湖,不乏郭靖这样的为国为民大侠,也不缺段誉虚竹这样的幸运儿,但若少了令狐冲,一定会有缺憾。
生而聪明,却对钱看得很淡,几次拍拍屁股潇洒走人,也为了点执念拒绝物质诱惑。
丁永强,一如倪匡对令狐冲的评价,是绝顶人物。
出山
2005年,丁永强毕业。
令狐冲的前半生风平浪静,丁永强创业前的岁月也一直是个生活简单的工科男。
彼时的他并没有什么“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的目标很明确:去家电子企业上班,然后,就没有了……
不要去嘲笑他没有诗和远方,因为同学们都是如此。华中科技大学的这个班20个人,毕业之时就已经圈定了工作地点和方向:深圳、电子。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系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这个学校毕业的工程师很受欢迎,原因有二:“第一想法少,第二能干活。”丁永强自嘲道。
丁永强去了台资企业山特电子,带他的老大很严格,重实效,让他压力很大。“这是我第一份工作,我非常恐惧,当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份工作对我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两个星期时间,丁永强没碰过电脑,一直在操作台前做设计。就这样,丁永强懵懵懂懂的进入了光伏逆变器行业。
华山派有剑宗气宗之争,丁永强所在的技术中心和集团研究部门在推新产品的方面竞争也比较激烈,双方都想率先推出新一代产品。临战之际,肯干出活的丁永强很快受重用,半年时间里做了2个重要项目,其中一个攻克了技术难题,能减少40%的成本。
丁永强觉得运气蛮好,刚入职的半年就做了这么多项目,很快受到了重用,又接了全球500强企业的代工。并且三年时间,技术扎实工作勤恳的丁永强连续6次绩效评A,在技术人才扎堆的研发部,能连续三年每次跻身前10%拿到A并非易事。三年工作中,常有同事找丁永强解决技术问题,他会毫无保留的帮人做出开创性的项目;闲时他常会带着手下兄弟们吃吃喝喝,用“大师兄”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 也正是他为人豪爽,又喜欢照顾身边人的性格,为日后创业打下了伏笔。
一如令狐冲一样,他的人生没有规划,目标也不明确,一直是随波逐流,看起来胸无大志。
也在同年,他挨批了,原因是半年时间做了三次产品升级,创新太快让老板不满意。“现在想想有点理解,一个产品创新部分超过35%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但丁永强的离职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笔者在他讲述自己奇葩操作的时候,不厚道的笑出了声。
“小丁,对现在的待遇满意吗?”一次老板找“小丁”闲聊时,暗示其表忠心。
“一般般,还行。”
“嗯?薪资不是很满意,有没有考虑离职嘞?”
"啊,我还没有考虑过这事儿呢。”
受到“启发”的丁永强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工作三年多,可以考虑辞职这事了。恰巧不久后公司股权发生变化,当时丁永强在圈内实际上已经声名鹊起,有三份比较好的offer摆在眼前:蛇口一个很大电子厂副总经理、瑞士一家电源芯片厂和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能源部门,月薪最低但同学在。
于是就在2008年,他去了工资最低的那个。
“因为工资已经比同学高。”说完他又爆发出魔性的笑声,“其实是还能接着做逆变器。”丁永强补充道,“这时候已经做了2年逆变器,看到行业前景,也做出了感情,而且我在这个领域的技术也是比较领先的。”
起势
早在2007年,一位光伏人士到这位第一个把单相逆变器效率做到98%,三相机效率做到99%的工程师是个牛人。“兄弟与我共举大势。”在这位朋友搭线下,丁永强在2008年末去了北京一家企业,共同组建逆变器公司,丁永强技术入股,并投了部分现金,占20%股份。
丁永强就这样在著名的程序员集聚地北京西二旗住了下来,每天坐公交或者跑步上班。第一年,做逆变器就赚了过千万。
“我对人的宽容度非常高。”丁永强说,“所以反过来对比较苛刻的制度也看不习惯。”一次出差,公司要求员工住集体青年旅社,丁永强表示抗议,公司回复说你可以自己住五星级酒店,丁永强不同意,坚持要和同事住一起。
公司获得融资以后,丁永强还是坐公交上班,薪资几乎没涨。只不过老板在谈未来的时候,提出公司估值100亿的时候,似乎跟他这位创始人没有太大关系,类似的事情多了之后,丁永强决定不干了。但脑回路清奇的他想的不是如何拿回那20%的股份,而是整 晚都在想:“要不要提?老板留我怎么拒绝才好?”经过“左思右想”,丁永强先把回武汉老家的机票买了……
结果第二天跟老板摊牌,晚上就拿到了本金和签字确认函。
“我这人的防范心理还是很强的。”他认为拿回这投资的本金就算达到目的。虽然他在陈述一件不是那么愉快的经历,但讲到这里,办公室里还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以前我比较自负。”丁永强总结创业前的经历。他以前总觉一身才华,天下无不可去之处,无不可做之事,即使是帮别人忙,也让其赚的盆满钵满,但自己却没赚到什么钱。而这次与他一同离开的还有几个做技术的同事,丁永强觉得有责任给他们也找口饭吃。当别人的期望和未来落在他的肩头时,丁永强开始反思。
这几年正是中国光伏起步期,丁永强在几年的工作中开始热爱上了光伏这个阳光行业,并看好未来的发展。于是,他再次回到深圳,带了七八个兄弟,这次没别的条件,就要自己当老大,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也让跟着自己的兄弟有更好的发展。
江湖摸爬滚打多年,饱经尔虞我诈,少侠尘灰满面,却宗师气度初显。
纵横
2010年5月,古瑞瓦特成立。到今年刚好成立9年时间,丁永强也在热爱的光伏行业坚持了12年,可以说是跟随着中国光伏一起经历波峰和波谷。而古瑞瓦特在他的带领下,已经成长为中国分布式逆变器的领导品牌,尤其是在户用领域,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企业,占据了中国户用市场35%以上的份额;海外市场也遍地开花,在欧洲户用市场占比第二名、在澳洲、南美、印度等市场的地位也受业界认可。
在光阴长河中存在无数条支流,在重大抉择方面,一个人的心性决定了未来的走势。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他应该还在那家台资企业按部就班的熬资历;如果太看重钱或选择安逸,他会在工资最高的外资企业享受高福利;如果不够洒脱或者过度执念,可能他还是一个患得患失,郁郁不得志的名义上二股东。但这些“如果”,都不属于丁永强。
“90%的人把工作机会看的比工资更重要,但99%的人会选择高工资的工作。”丁永强说,“我的性格比较大条一点,其实当年在深圳如果选择了另外两家企业,应该比现在过得舒服,至少我的头发不会白掉。”
也是这种性格,让丁永强也从未被金钱束缚,反而能够跳出个人利益看企业,跳出企业利益看客户需求,跳出行业波动看发展。
“古瑞瓦特从来没有缺过钱,行业最差的那几年也是盈利的。”丁永强说,“但公司能够做到现在,也常常遇到很多危机,我觉得能够挺过来,和我个人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欲望很低有一定关系,光伏行业的格局每年都在变,存在一点点惰性,一点点私心,企业就走不太远。我个人是不太看重短期的利益,我更看中长远的未来”
丁永强自言躲过的最大劫数是顶住外界的诱惑和内部的压力,没有被收购。当时有外界找古瑞瓦特谈收购,自身对股权变现,追求更好物质生活的渴望,股东们的压力,到最后还是顶住了诱惑,选择了理想。“这其中的故事,比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的故事复杂多了。”
古瑞瓦特成立四年后,丁永强才决定做一个商人。“作为一个工程师的身份来说,我当时赚了太多钱,所以常常谈谷歌等企业的文化,现在想想,还是年少轻狂。”
他现在也常常反思,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以身作则,改变一些价值观,但现今学会了接受一部分传统的游戏规则,也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一些看起来挺傻的原则。“做老板,要为所有人的理想和错误买单,买完之后,还要扛起来。”
经过两三年的思考与磨砺,丁永强的思想逐渐变得更加超脱、务实、朴素。于是古瑞瓦特收敛了最引以为傲的锋芒,从单纯追求产品性能转向提供客户解决方案上,经营也变得进退有度,遵循规律,做到“年年有余”。
“我们是一家中国深圳做光伏的电子企业。”丁永强说,“这句话里的四个名词哪一个都是务实的代表。”
古瑞瓦特有一项业内记录,逆变器的自制器件率超过了50%,在芯片方面也和一线企业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对材料和电子器件的理解让古瑞瓦特更好的了解逆变器的功能性设计以及如何降本,如何增效,以及如何保证安全。“当然,最重要的是把握品质和成本的平衡点。”丁永强说,“不重品质会变成废品,不会控制成本会变成牺牲品,客户要的是如何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价值最大化的产品。”
虽然古瑞瓦特也强调解决方案,但丁永强认为他们做的更加“乡土化”。“我们不是很高大上,但在落实让渠道商、用户收益方面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
古瑞瓦特是业内最尊重渠道商利益的企业之一,永远让经销商有至少2分钱/瓦的合理利润,去年“531”行业寒冬,许多企业都没有返利,只有古瑞瓦特还返了数百万给渠道商。在全国每天约有40辆古瑞瓦特的售后车队进行巡检运维,山东这样的主要分布式光伏市场,售前售后加一起超过了40个人。“我们去年进场检修次数1.7万次,但90%都是在帮客户解决他们的系统问题。”丁永强挠头,“但没办法,老百姓一般只认识逆变器的牌子,所以不管什么问题第一时间电话就打过来了。”
大侠
令狐冲不是萧峰式的大侠。萧峰是天生的英雄,似乎也从来不用练武功,像是一毕业就有了一家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令狐冲则是成长型人格,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以淡泊和乐观改变这个世界的同时自我突破。
从工程师到合伙人,再到企业掌舵者,从几个人的小创业团队到现在的规模,企业从初创到领军,丁永强和古瑞瓦特一路走来,看上去很顺利,但该买的单都买过了,该跨过的坑一个都没错过。
随着光伏制造业门槛越来越高,古瑞瓦特等企业的成功已经越来越难复制,资金实力,产品性能,全球市场布局和企业节奏缺一不可。
丁永强说他很佩服阳光电源的董事长曹仁贤,此前二人也曾促膝长谈,坚定了丁永强做一个光伏长跑者的信念,双方价值观也很契合,都更追求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能承受多少。”丁永强认为只有经历过才能成长,总结了十五年来的感悟,“赚钱的时候要准备过冬,用消费电子心态做户用产品不断提升外观工艺和性能,落地客户需求,做到性能和成本的平衡打造极致产品,在国内市场落实下沉,引领行业智能化。”
这个快乐的没心没肺的青年,也在这十五年里,变得圆润成熟,终成一代大侠。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