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喻泽君的鼻子有些发酸。作为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白城的现场项目经理,他已经有半年时间没回家了。事实上,项目部12名管理人员中,除了3个来自白城本地、可以2个月左右回家过一次周末外,他们这些来自浙江、山东、河南的“外地人”只能在下班后通过手机视频与家人联系。“幸好还有这个手机,不然,孩子都要忘记我长什么样了。”
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但只有经历了电站建设过程的人,才明白他们面对着多少挑战。如果说坐在省能源局领导旁边的总裁陆川是光鲜亮丽的万人迷,那喻泽君和上千名电站建设参与者无疑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要做就做No.1
白城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光伏领跑者基地,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电力公司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在13个领跑基地中,白城最先完成企业优选工作,并成立了领跑基地领导小组,由市长李明伟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勋奎担任常务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现场指挥部,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保障项目进度。“领导提出要求,白城要在第三批所有领跑基地中,第一个实现真正的全容量并网。”
口号喊得响亮,但到施工环节,很多专业人士都心存疑虑,担心他们无法按时完工。一方面,地方政府“关门打狗”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能违背招标时提出的各项承诺;另一方面,白城的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冬季漫长,极端最低气温曾经达到-38℃,根本无法施工。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辛辛苦苦抢出来的进度都将付诸东流。
“我们比较幸运,今年是个暖冬,一直没下大雪。否则,支架、螺栓被掩埋起来,根本找不到。”谈起施工时的天气,喻泽君的态度比其他几位电站负责人积极许多。但在几杯酒下肚后,他的话也多了起来。“11月的时候,气温已经到了零下十几度,工人情绪出现波动,不愿意继续在户外施工。没办法,我们一边调整工人补贴,加大成本投入,一边给大家配备棉衣、手套、防寒安全帽,同时改善伙食,晚上加餐牛羊肉。”另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则表示,他们采用分点管理的办法,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共进退,务必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工人被冻伤。喻泽君说,这个问题在白城的每个项目都有存在。“看着工人冻伤,我们也心疼,但工期紧、任务重,实在没办法。”
一切为了并网!
“白城冬天会下雪,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我们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夏秋两季的时候,这里也会下雨,而且是大雨。” 喻泽君说。
正泰白城项目于6月20日正式开工,正值盛夏,大雨使省道至项目现场的8公里道路泥泞不堪。有时碰上正泰、国电投、升压站三方物资同时进场,近百辆车堵在一起,场面混乱,耗时良久,货车司机都不愿意来白城。
针对这一问题,每天凌晨开始,基地办组织人员、机械进行道路维护,同时由基地办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组成交通指挥小组,现场尽全力疏通车辆,安抚司机,再由公司出面协调物流,双管齐下,保证项目建设物资准时进场。“我们当时4点上班,0点下班,真的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也正是靠这种‘鸡狗精神’,才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施工人员数量紧张。据介绍,在组件安装的高峰期,单个基地的施工人员就可能超千人,白城显然无法同时聚集这么多有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此,正泰新能源从公司层面进行协调,安排技术力量强的施工人员直接用最快的方式(包括飞机、专车等)到现场。同时,由2个技术工带8个本地(无经验)工人进行施工作业,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
当被问及“征地过程有无争议、阻工现象”时,喻泽君表示,由于前期工作到位,正泰场区没有坟地,其他几个场区也没有超过10座坟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与村民沟通协商基本顺利。项目建设初期,他们在与当地国土部门对接土地性质时,发现有500亩左右湿地被划入项目用地范围,需要调整。很快,政府派专员到现场处理问题,及时调整土地,也没有影响建设进程。
做“光伏+”领跑者
并网仪式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勋奎表示,虽然白城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后续依然要把“光伏+”做好,这是“白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形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把经济效益发挥到最佳,带动地区生态、经济的综合发展,为盐碱地治理提供新思路。
这与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提出的“锦绣光伏”不谋而合。他指出,光伏要与人文景观、建筑等结合起来,提升附加价值,体现可再生能源的魅力与活力。正泰拥有自己的农业公司,与相关农业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目前已有2万多亩种植经验。在白城项目中,他们计划采用“光伏+养殖业”的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形成综合收益,同时可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据当地领导介绍,白城正努力争取第三批领跑基地奖补指标和第四批光伏领跑基地。正泰新能源北区总经理沈道军明确表示,只要白城拿到奖补指标,正泰一定会积极参与,将系统全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放大,巩固自己的领跑者地位。“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在东北地区开发业务时,比别人有了更多经验,也能为当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除了光伏产品和光伏项目的领跑者,我们还要做光伏+的领跑者,让可再生能源融入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