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传来。2018年9月10日,南瑞集团主导的《基于逆变器电源接入电网的测试与验证导则》获批IEEE立项,成为中国在新能源并网领域立项的首个IEEE标准,适用范围填补了IEEE标准体系中新能源电源接入输电网的空白。
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电站并网性能检测技术在国际上得到充分认可,进一步推动中国先进新能源技术“走出去”,颇具里程碑意义。
有人说电力系统是世界上仅次于人类大脑的第二大超级复杂系统,那么南瑞集团负责的正是最“烧脑”的一部分。
电力自动化及保护、信息通信、电力电子、智能化电气设备、发电及水利自动化设备、轨道交通及工业自动化设备、非晶合金变压器⋯⋯一连串“高大上”的产品名称,标示着南瑞集团牢牢占领能源电力技术制高点,也呈现出经年创新的成果与积淀。
“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在《被误读的创新》一书中写到,创新就像走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不是一步能迈多远,而是看一共走了多少步。
对南瑞集团来说,能够行稳致远,依靠的恰是清晰的创新逻辑。
以创新为认知基因
2018年8月18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紫金论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九个国家的顶尖专家共话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而这正是南瑞集团着力推动的重大项目,意图在于全方位增强国际学术交流、持续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
之所以开创出今天的局面,自主创新始终是南瑞人秉持的信条,尤为注重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创新机制的探索。
回望当年,南瑞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改革开放前夕的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和武汉高压研究所,最初的团队只有几十人。1984年,南瑞率先启动科研体制改革,通过推行课题承包和拓展横向项目等方式,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次年,南瑞作为中国首批科研体制改革的10家试点单位之一,成为中国科研院所最早实现市场化转制的典范。1992年,南瑞实行“一所两制”运行模式,自主研发了一大批国内首台首套设备和系统,确立了在电网自动化、发电及水利自动化等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水大鱼大。改革开放40年来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电网及各项公用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壮大机遇,南瑞集团也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节节攀高。
2003年,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2017年企业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实现核心优质资产整体上市,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由42%上升至89%。计划到2020年,南瑞集团将实现市值达一千亿元、产业规模达一千亿元的“双千亿”目标。
实现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智力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南瑞可谓人才济济。截至目前,南瑞共有员工17000人,其中有薛禹胜院士、沈国荣院士,以及两位外聘院士,共计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硕士、博士学历人员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600人。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叫“上下同欲者胜”,聚拢了高素质人才,南瑞还创新了多种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集团在全员范围树立研发理念,把创新像种子一样种进了大家的心里。设计了两级研发体系,设立了北京、西安、成都、苏州、武汉等区域研发中心,形成了多地协同创新的格局。对于组织结构,则持续优化事业部制运行机制,极大地推进了新业务和新市场的拓展,在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信息通信及现代服务业、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发电及水利环保、智能化电气设备、电线电缆、非晶变等领域拥有40余条产品线、50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覆盖全国各地,产品和服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改变了高端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先进装备中国制造。
以产品为行动路线
创新的意识与机制确立之后,怎样落实才能取得成果?答案应当不会超出爱迪生那句“1%灵感加99%血汗”的论断。也就是说,明辨方向之后,持续地做,系统地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也许恰恰就是创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