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欧盟委员会宣布,终止已实施五年的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即取消“双反”)。
消息公布当日,沉迷已久的中国光伏市场松了一口气,甚至连全线下跌的A股市场都迎来了一线曙光,三只光伏概念股开盘即逆市涨停,部分太阳能板块股亦纷纷大涨。“松绑”增强的市场信心显而易见。
而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帮助”还远不止于此,10多年来,中国光伏与欧盟的那些事儿,就是一部伴随着产业发展的“相爱相杀”罗曼史。
裂变(2000~2004)
光伏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形式,在欧洲获得巨大发展。
早在2000年,西班牙就推出“国家RD&D计划”,光伏发电固定电价0.36欧元。政府高呼“太阳可能属于你”,鼓励民众投资光伏;
2004年起,在德国施罗德政府的引导下,依靠FIT补贴,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并由此直到2014年,德国霸占全球光伏市场龙头长达9年……
虽然中国光伏产业几乎同时起步,但这时候的中国,可以说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人才、市场甚至早期的发展资本都是海外的,典型的“两头在外”——这时候连“世界工厂”都还算不上。
国内众企业虽对欧盟贵族心向往之,但双方门户悬殊太大,自然没人在意这位“东方小弟”。
短暂的甜蜜(2004~2007)
而随着接触越来越多,情况渐渐变得好了起来。
德、西、意为代表的欧盟各国市场,在政府补贴、市场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产能、应用形式同样获得了生长的土壤,国内光伏制造业开始了漫长的崛起之路。
不同进口国对产品的要求不一,各类认证也在客观上“帮助”中国光伏企业完善了产品品质。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曾经的小弟起早贪黑算是积累了第一桶金,贵小姐们看过来的眼神似乎也含情脉脉起来,盖房子娶媳妇也敢想了。
然而,前一年还风光无俩,下一年就从高台重重摔下。
分水岭(2008-2012)
2008年,对整个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个明显的分水岭。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曾经“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一夜之间缺了一“头”。
就在国内企业载歌载舞扩产扩厂迎奥运之时,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席卷全球。欧盟的贵族小姐们茶饭不思,电站也不装了,补贴也停了。硅料从每公斤400美元暴跌到每公斤80美元,硅料暴利时代结束。
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只剩了一头:低价的原材料打破脑袋想进来,而中国企业却要不起了。过剩的产能堆满仓库,压下去的现金流就像在不断流血的动脉,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随着中国政府“金太阳工程”横空出世,滞销的产能逐渐释放。随后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培育市场,光伏发电项目适时发展,企业逐渐有了安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