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曾经,这片土地一度贫瘠,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十二五”期间,共实现减贫97.8万人。由于历史自然原因,截至2015年底,临沂市还有贫困群众25.5万户、44.2万人,占全省的1/6,脱贫攻坚任务特别繁重。沂水县许家湖光伏扶贫项目。
今天,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定位为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全力发动沂蒙精神这一“红色引擎”,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趟出了一条具有临沂特色的“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这是阶段性的胜利!2016年,临沂市减少贫困人口29.1万人,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等会议在我市召开。汪洋副总理先后三次对临沂市扶贫工作作出批示,给予肯定。蒙阴县联城镇王家洼香菇基地的员工在采摘香菇
用沂蒙精神砥砺初心,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带个好头”目标定位,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
完成脱贫攻坚重任,必须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党交给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新时期沂蒙干部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发人民群众继续铁心向党、同心合力,产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自觉扛起历史责任。我市按照“走在前列、带个好头”的目标要求,在全省率先召开动员会议,第一时间传达贯彻、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构建党政同责、上下联动、“四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力争到2018年底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全部脱贫。
完善顶层制度体系。市级出台《临沂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制定《关于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关于打好扶贫攻坚第一场硬仗的实施方案》等文件,16个县区和16个行业牵头部门均制定了攻坚方案和推进计划,编制了行业扶贫政策操作指南、企业扶贫使用手册,形成了一揽子接地气的政策措施,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谋划攻坚精准路径。大力实施“百千万”沂蒙老区脱贫攻坚行动和“双16”推进计划,形成了百名县级干部、千名第一书记、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靠上帮扶,百家强企、千家电商、万家志愿家庭齐心协力、无私支援,16个县区和16个牵头部门分区分线、协同作战的大扶贫格局。1537名省市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全市8.6万名市县乡机关干部与44.2万名群众“结亲连心”,实现了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全覆盖”。平邑县地方镇千行庄村大学生村官在指导果农给油桃疏果
用沂蒙精神激发自强之志,强化生产发展要素保障,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沂蒙人民“跟党走、听党话”,自觉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自主脱贫,与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同步合拍、同频共振。2016年,全市89295名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
夯实发展基础。以“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改造工程为抓手,推进建设特色产业项目、扶贫就业车间、孝善养老基金、公共服务平台等,着力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打造贫困村发展“升级版”。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505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解决76个贫困村的饮水难题和36个村农田灌溉问题,新建改造扶贫公路1191公里,完成43个省级贫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贫困村公共文化项目1721个,开工农村教育全面改薄项目400个,建成村标准化卫生室560处,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临沭县残疾贫困户李春排在技工指导下绣图
产业带动增收。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任务,坚持因村因户制宜,分类分户施策,指导帮助贫困群众选准路子,实现村增收户脱贫。全市已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005个,惠及贫困群众16.5万户、32.6万人,人均增收1028元。2016年以来,发挥贫困村生态资源优势,实施旅游扶贫,45个村被列为省级以上旅游扶贫试点村,累计投入旅游开发资金4.75亿元,帮助贫困户1965户、3144人。共培育电商扶贫网店752个,受益贫困人口25862人。稳步推进光伏扶贫,已建成并网规模213.46兆瓦,受益贫困户40612户。
加大资金支持。2016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7.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4亿元。2017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9.29亿元,预计整合涉农资金达到30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发放扶贫贷款125亿元,其中“富民农户贷”5.11亿元,受益1.1万人,“富民生产贷”34.12亿元,涉及经营主体1121个,贷款带动贫困人口7.6万人。打造创业扶贫工坊406家,发放各类创业补贴224.7万元。临沭县蛟龙镇东塘子村村民在挑选“小粮仓”用沂蒙精神引领风尚,汇聚社会各方资源,构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扶贫格局
我市坚持把扶贫与弘扬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用沂蒙精神引领风尚、倡导文明、感召社会、汇聚力量,推动形成了社会帮群众、强企帮弱村、先富带后富、文明除陋习等扶贫新风尚。
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实施“沂蒙志愿扶贫计划”,动员上万家志愿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已有13214个志愿家庭结对9114个贫困家庭。建立爱心众筹公益捐赠平台,爱心捐赠网络已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累计接受捐助物品210多万件、惠及贫困群众12.6万户。开展扶贫协作,与济南市及对口县区、部门结成帮扶对子,已达成协作项目40多个,意向投入30多亿元,今年确定援助我市财政资金5000万元,社会捐赠资金130万元。
发动企业助力扶贫。成立“千企精准扶贫联盟”,全市有1000多家企业结对帮扶2672个经济薄弱村,设立村级扶贫车间1193个,共吸纳就业1.78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6970余人。全市共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特困人员12756名,累计实现转移就业农村贫困人员1964人。全市759家企业设立“公益特岗”4320多个,带动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月均增收200多元。2016年,全市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帮扶贫困户60293户、100103人。
倡树乡村文明风尚。深入实施“十进村十入户”文化扶贫工程,2016年以来送戏下乡9510余场、送电影下乡91350余场,在农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开展移风易俗,构建了“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负责”孝善养老体系,实现了对60岁以上贫困老人全覆盖。鲁南眼科医院为群众义诊,免费为白内障患者手术用沂蒙精神谱写大爱,筑牢特殊贫困群体政策保障,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为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我市狠抓“最短”的短板,聚焦特殊贫困人口,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要求,精准识别、分类施策,不断加大民生兜底保障,确保特殊贫困群众同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聚焦“三无”失能特困人员,加大救助帮扶。针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无子女赡养能力的特困失能人员,全面落实资产收益分红扶持和低保、养老、助残以及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等措施,低保标准高于贫困线191元,市级财政设立每人300元的失能护理金,对全市3561名“三无”失能人员进行护理救助,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市园林局派驻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北太平社区第一书记季敏在扶贫大棚观察香菇长势
聚焦病残贫困人口,实施医疗健康保险扶贫。鉴于全市60%以上贫困群众因病致贫的实际,为44.2万贫困群众购买人均170元的“扶贫特惠保”,加大商业保险报销力度,使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低于总费用的10%,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贫困群众看病就医支出,惠及贫困群众19万人。
聚焦危房户,实施住房改造。为让贫困群众住上放心房,对986户、2394人贫困群众实行易地搬迁,累计改造农村危房6.3万户,12万名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今年10月底前将完成8342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其中深度贫困人口D级危房改造费用全部由市县财政承担,贫困群众不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房子。
聚焦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实施教育扶贫。针对全市1.9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大力实施“323”教育扶贫工程,实行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加大强化控辍保学力度,趟出了一条“从有学上、不辍学到上好学、成人才”的教育扶贫新路子,确保不让沂蒙老区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