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有辐射吗?”“装这个就永久免电费吗?”“坏了是不是就没人管了?”近年来,随着光伏发电的不断推广,老百姓终于明白,太阳能不只是热水器,将光转化成电也是合理利用屋顶资源的有效途径。开头列出的几个问题,是一线工作者最常面对的,也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最“小白”的。不得不承认,光伏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外宣传费尽口舌,对内呢?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由于“技术锁定”效应,新技术路线、新产品的推广颇为艰难。以大同领跑者项目为例,尽管该项目具有一定的平台作用,吸引了行业内所有人的关注,投资企业为提升发电量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在跟踪支架的应用方面,依然不尽如人意。睿基股份总裁孙海涛向索比光伏网透露,他们在大同领跑者项目中只拿到100多兆瓦订单,其他企业的跟踪系统出货量更为惨淡。“固定支架依然占多数,跟踪系统在中国的应用比例,还是太低了!”孙海涛感叹。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光伏跟踪系统的推广?我们对跟踪系统还有哪些误解?在最重视度电成本的领跑者项目中,跟踪系统还有多少发挥空间?光伏人期待一个真实的答案。
No.1可靠性,光伏系统的关键
在黄山的一辆出租车上,记者向司机安利了户用光伏系统长期稳定的收益。令人惊喜的是,司机对光伏发电不算陌生,对本地企业睿基股份也有所耳闻。但他提出的质疑,却无比尖锐:质保都是五年、十年,之后出现问题谁来维修?这家企业的支架可以转动,那是不是更容易坏?本地的企业还好,外地怎么办?一切质疑,最终都指向了“可靠性”这个痛点。的确,光伏系统的寿命一般都在25年以上,如果三天两头出问题,没有任何客户会买单。
进入行业较早的人们可能还记得,早期市场上一些跟踪产品缺乏可靠性,常有电机和控制器失准、转动系统失灵、轴承打滑等缺陷,影响较坏,导致许多投资商不敢再尝试。
孙海涛猛吸了一口烟,遗憾地表示:“行业内对跟踪的误解太多了,比如可靠性,担心它用几年后就坏掉。其实,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很多跟踪系统的性能都已经趋于稳定。而且,前三年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之后出现故障的概率很低,越用越‘舒服’才对。”他强调,通过远程智慧型运维,生产厂商可以提前预知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和设备调换,确保电站发电量和可靠性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