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10月开始施工,有13家能源投资企业入选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名单,在这些企业背后,还有一支队伍,他们堪称“领跑者”背后的“领跑者”。最早介入项目的设计施工,最后撤离施工现场,在13个项目基地大门的牌匾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这片土地上却深深地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他们就是作为全国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承包方——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院”)。
先期介入 把自己当成大同人
上海院隶属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是一家以电力设计、规划、咨询及工程总承包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至今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强手如林的设计施工行业,上海院一直在新能源市场开发的差异化道路上砥砺前行。
此次能够成为大同首批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总承包方,上海院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因为在大同项目前期筹备之时,上海院的专家团队就已经介入其中,为项目的申报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
总经理余寅告诉记者:“上海院是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总承包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总体规划,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2个220kV变电站、8个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领跑者’基地13个光伏电站在2016年6月30日前并网发电提供了保障,创造了新的施工纪录。该项目的成功,是上海院践行‘以专家团队为核心,规划先行、高端切入,以规划带动设计和总包’理念,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整整两年数十次奔波于上海和大同之间,当时根本没有时间想苦和累,想的都是怎么让首批光伏‘领跑者’项目能够成功获批,为大同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出一点力。”负责前期规划的上海院总经理助理池钊伟对记者说,“副总经济师兼华北区业务总经理周沈杰负责项目规划落地与外界沟通、协调,总承包部总经理徐劲松负责项目实施,实现了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实施全过程无缝对接,保障了基地项目的顺利开展。”
上海院参与基地项目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尽我所能,确保大同光伏基地项目按期建成,为大同采煤沉陷区转型发展尽一份力。从规划开始之初,到整个光伏电站并网,与当地政府及各参与方共同谋划、协同努力,展现主人翁的姿态,把自己当作大同人。
大胆创新 敢吃第一只螃蟹
同心协力不仅仅体现在同事之间,上海院与大同市发改委紧密配合,实施“六个统一”,采用EPC建设模式,基础设施由基地的光伏投资商出资共建,土地利用及线路走向进行总体规划,既保证了整体投运进度、建设质量,又有效控制了投资。
将一个个分散的汇集站和线路打包成一个总承包项目,由一家企业代表13家光伏电站投资商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13家企业在技术上无缝对接是前所未有的新模式,上海院走的是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
在采煤沉陷区做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多制约条件,克服这些困难,唯有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所有汇集站首次采用了预制舱设备与工厂化调试的技术方案,正是一次重要创新。
预制舱的使用年限与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保持一致,寿命到期后可以直接运走全部设备,不存在现场建筑拆除等后续工作,符合现代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此外,在厂家完成内部接线和调试,极大减少了现场接线和调试工作量,可以节省不少施工时间。
多管齐下 解决众多难题
在采煤沉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怕的是不均匀沉降,尽管汇集站内采用了预制舱技术,但是对于预制舱的安装位置也是一道难题,如何尽最大可能地保护预制舱免受不均匀沉降的破坏,选择安装位置时,上海院与地质专家们进行了多次调研。一方面尽可能选择煤柱或者煤廊边缘,避免在采煤新挖空的区域;另一方面采用了灌浆处理技术,保证项目安全。在三峡新能源峡电光伏电站,记者有幸去预制舱实地采访。生活区的预制舱布置紧凑,但卧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值班人员临时休息吃饭都比较方便。仓内设施的使用与维护都与其他常规的设备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