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行走在刚刚结束阶段性验收的大同“领跑者”基地,记者看到了各种先进光伏技术的示范应用,也看到了我国光伏产业的未来。
“大国非强国”
转型呼唤“领跑者”
回顾历史,我国光伏产业在短短十几年内就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
资料显示,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也进入了一个相对辉煌的起步阶段。但自2008年开始,随着很多企业跟风投产,产能过剩问题逐渐严峻,2010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特别是在2012年,“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在“双反”的重创下濒临崩溃。
幸运的是,随着国家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自2013年开始,我国国内市场逐渐开启,产业进入全面回暖时期。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我国光伏发电连续3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仅在201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就达到了1513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1/4以上。
然而,高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同时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隐患。在当时的背景下,各大厂商开始以抢占市场份额为短期发展目标。而高速扩充的市场导致部分企业被短暂的利益遮蔽了双眼,忽视了产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TüV NORd(北德)大中华区副总裁须婷婷对记者坦言:“在‘领跑者’计划实施之前,由于光伏组件的生产门槛较低,市场上充斥着质量参差不齐的光伏组件,一些优秀企业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对组件的生产成本进行大幅度缩减来争取市场份额,但是这同时也带来质量上的一些隐患。”
一直跟踪、研究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江华对记者说:“在大同项目实施的时候,的确出现了高效组件1兆难求的现象。”
从数据上看,2016年全球组件产量约72GW,我国组件产量约53GW。但从53GW中,拿出1GW的高效组件去满足“领跑者”都非常紧张。
“这时必须有个‘领跑者’的项目落地,来引导产业走上正确的道路路。”多个参与大同“领跑者”项目的企业负责人都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创建领跑
技术示范效果显著
2015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计划将通过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实施,鼓励能效“领跑者”产品的技术研发、宣传和推广。以达到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加强光伏产品和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同年6月25日,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成为能源局光伏“领跑者”计划首个被批准的项目。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2016年6月30日,规模达1GW的大同一期光伏发电项目全部成功并网。
今年4月底,随着大同“领跑者”项目阶段性验收完毕,“领跑者”计划首战告捷。
从项目开工到建成落地,本报记者亲眼见证了这片采煤沉陷区从数千亩满目疮痍的荒地,逐渐被连片的太阳能电池板覆盖,演变成国家级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大同“领跑者”从项目获批至建成、阶段验收,从项目规划到项目落地、从设备选型到电站施工,在全项目建设生命周期对行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其对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巨大。在大同“领跑者”的示范作用下,我国光伏制造业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在实施‘领跑者’计划之前,我们算得上是光伏大国,算不上是光伏强国。”大同煤矿集团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尚务强在同煤高效对比区指着四五种不同的高效组件,以及现场三四种跟踪系统对记者介绍道,“即使在大同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同煤集团应用的乐叶光伏、日托光伏的高效单、多晶硅组件,已经是我国转化效率比较高的晶硅组件,光电转化效率均达到17.1%以上;而美国的一些多晶硅组件光电转化效率已经达到20.2%,仍有不小的差距。”
为贯彻“领跑者”计划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初衷,大同基地在规划初期,就对示范工程建设标准、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目标等提出了要求,并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择技术能力和投资经营实力强的开发投资企业,业主单位再通过市场机制选择达到“领跑者”技术指标的光伏产品。
须婷婷对记者说:“‘领跑者’项目对光伏电站的设备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这就倒逼设备制造业投入研发资金来达到技术门槛,而技术落后的企业由于不投入研发而不得不逐渐退出竞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十三五”是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每年新增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实施“领跑者”计划将是完成“十三五”光伏产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时期,首先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应用,其次要靠‘领跑者’计划为先进企业和技术带来市场,再次要大力发展光伏扶贫,最终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梁志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