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寿县安山乡兴山村,均匀排列在村口小学屋顶及院内的1500多块太阳能电池板格外引人注目。蓝色多晶硅组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电网。
元旦前夕,全省首个产权归村、村集体自主运营分配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为兴山村270户贫困户送上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更照亮了全村脱贫致富之路。“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里扶贫开发工作注入40万元的资金活水。”说起这个项目,省发改委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张建一满怀期待。
光伏发电成为“绿色银行”
兴山村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不高,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为尽快找到“造血”良方,张建一邀请相关企业到兴山村调研,并带领村干部到吉林等地考察,最终选择了光伏扶贫项目。
“光伏发电既节能环保又收益稳定,而且不占耕地,空闲的地方还可以创造利润……”谈起光伏发电的好处,兴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忠民有说不完的话。曾经让村两委头疼的脱贫难题,因光伏扶贫项目的引进迎刃而解,不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收入,贫困户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为解决资金难题,兴山村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光伏扶贫优惠政策及对贫困村产业扶贫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争取扶贫专项资金340万元,在原村小学屋顶及附属场所建设了装机规模4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
目前,项目已经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50万千瓦时以上,电费收益可达40万元以上。在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剩余资金将用于村级公益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因故返贫困家庭救济等,改善村级集体财务状况,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循环致富创造“兴山速度”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兴山村光伏扶贫项目实现了从规划立项到施工建设、从安装调试到并网发电,创造了光伏扶贫的“兴山速度”。
兴山村地处山区,空气质量较好,地下水无污染,非常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第一书记张建一带领村干部到海林、亚布力、苇河等地考察食用菌项目,申请哈尔滨市“一村一品”扶贫资金,与光伏扶贫项目相结合,建设年产万袋食用菌菌包生产线项目,力争达到屋顶光伏、屋里食用菌菌包加工,地上光伏、地面食用菌种植的立体发展、“以项目带项目”的效果。
兴山村利用光伏扶贫资金,引入金融资本,采取“科技+金融+合作社+农户”规模化经营方式,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把兴山村建设成食用菌种植专业村。目前,该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正在报批中。
“这个光伏发电确实好,不污染环境,还能搞食用菌产业,帮咱老百姓快点脱贫。”年逾花甲的兴山村卧龙屯贫困户刘国林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老人准备用自家塘坝坝堤的5亩多地种植黑木耳。
项目示范引发“裂变效应”
如今,光伏发电项目的效益在兴山村已经逐渐显现,在解决全村脱贫的同时,也为缺乏资源、区位、人才等优势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借鉴。
“决战脱贫攻坚,要将‘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坚持打好‘组合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延寿县委书记封殿辉说,推广光伏扶贫产业,既符合安全、绿色、环保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又能够实现项目效益直补到户,符合稳定收益、持续增收的精准扶贫要求,还能打造一个利县利民的阳光支柱产业。
延寿县通过政府投入资本金,引入国开行或农发行提供贷款的形式,全面推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目前,已完成《延寿县光伏扶贫实施方案》编制和全县46个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备案相关工作,协调国土、水利、电力、扶贫等部门共同配合,申请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支持,利用贫困村7万平方米闲置土地资源建设总装机规模13.9兆瓦的光伏扶贫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年可产生8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将惠及全县贫困户近万人,彻底扭转贫困村疲弱的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FR:黑龙江日报 作者:潘宏宇 刘柏深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