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严重雾霾的北京,能源变革与绿色低碳发展高层论坛落下帷幕。储能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瓶颈之一,毫无疑问成为焦点。特别是围绕着政府补贴,储能企业、电网公司、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
从小到大,由弱至强,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经历程。还原储能补贴之辩,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满足能源新技术发展的政策需求,更好地推动能源变革。
“9角成本7角收益”,企业界集体“唤补”
作为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可再生能源一直备受瞩目。然而,其弱点也是“致命”的:风电需要“等风来”,光电一到晚上就“歇菜”……间歇性始终是制约因素,多地甚至出现弃风、弃光现象。
储能技术是关键。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海生表示:“替代化石能源,必须要做的技术就是储能,通过储能将可再生能源稳定化。”储能本身也有弱点,比如存在电量损耗,但是其在发电侧管理、输电侧安全,以及需求侧削峰填谷等方面有多重价值。
储能技术近年迎来大发展,但是成本高昂,企业普遍亏损状况始终存在。双登集团、北京慧峰聚能公司总经理刘晓露表示:“现在是用9角钱的成本干着收益7角钱的事儿。”持续性亏损,股东不答应,企业发展不可持续。
为撬动市场,促进商业模式构建,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对于储能技术均有补贴:一是建设补贴,也以退税方式存在;二是直接给予度电补贴。基于诸多考虑,国内企业界纷纷提出要顺应国际潮流,一边倒要补贴的呼声很高。
除没有补贴外,国内还缺乏其他配套政策支持。比如,国内民用电无峰谷差。因政策不到位,中国企业已经从中国市场被挤出,只能去海外拿项目。
积极布局海外的比亚迪就是一例。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子峰表示,比亚迪已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家庭储能业务,目前正在积极介入日本家庭储能市场。以澳大利亚为例,峰谷电价差达5倍以上,为储能技术提供了极大动力。
促进公平竞争,要“慎补”
有电网企业代表表达不同声音:“对电网而言,只关心电什么时候来,不关心电怎么来。比如,是否经过储能设施转化而来,对电网没有价值和意义,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给有储能的电额外价格呢?储能关键是有社会价值,技术发展是储能企业自身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表示,政策是稀缺资源,不能乱扶、滥用。要考虑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政策应从标准体系建设、核心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补贴不当容易导致行业规模不可控,造成一补就乱的危险,电动汽车就是一例。
在储能企业内部也有为数不多的其他声音。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CEO牟镠峰表示:“我个人不喜欢补贴,更希望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种产品公平竞争。”
阳光三星储能电源有限公司2003年就涉足储能研究。总经理吴家貌表示,国家缺乏统一标准,具体项目涉及并网手续时,也存在电力系统批不批、发出的电认不认可等问题。相对于补贴,这些是更为基础的政策。
扶上马,送一程,现在补是为了今后不再补
储能纯粹从市场角度来看,不好衡量它的具体价值,应该放在更宏大的视角去理解新能源技术的处境。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研究所副教授胡泽春表示:“如果认同治理雾霾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意义,那么当可再生能源发展遇到问题而储能恰恰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时,我们是不是应当予以支持?”
陈海生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储能的功能定位、价值所在、受益方是谁,其次才能做好储能定价机制的梳理。政府要明确扶持政策,明确扶不扶、怎么扶、钱从哪来、如何退出这四个核心问题。
从政策扶持角度看,胡春泽认为现在需要三步走。第一,要解决身价问题,是什么性质的电,应进入什么目录;第二,目前储能还只是设备的辅助设施,要明确储能企业独立参与调峰服务的身份;第三,进行补贴,特别是容量补贴。“现阶段给予政策补贴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良好的市场反过来又会刺激技术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现在出台政策,是为了以后不要政策。“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的手托起储能技术的发展。”广东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乐伍表示。同样,企业也不能立足于要政策,而要立足于推动整个电力机制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