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和减排:意愿多,行动少
第二件事情,是大家讨论了在《巴黎协定》生效前应该干什么。
主要是两件事情:
一是大家都要增加力度,2020年还有4年时间,大家要做什么。
一是发达国家的1000亿绿色气候基金,这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承诺的。他们要为发展中国家募集1000亿,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现在各个方面的努力都算上,还不到600亿,还要再募集400亿才行。美国不可能答应多出钱了,答应了也没有用。欧盟也在出钱问题上唯唯诺诺。
但因为《巴黎协定》在法国达成的,所以法国人很积极。这次马拉喀什会议上,法国总统奥朗德是出席会议的唯一大国领袖,他说法国要追加50亿欧元。
另外,还有加拿大的魁北克,那个经常闹独立的法语区,它们追随法国,法国说要捐50亿欧元,他们也表示要追5亿加元。至于美国加不加码,美国的代表团不置可否。
接下来大家都在关心中国的200亿什么时候出,几乎所有发展国家希望中国的200亿元尽快兑现。比如菲律宾代表团迫切需要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援助,连项目清单都拿出来了。
第二个力度就是各国2020年前的减排还能不能加码。这两个问题都没有结论。
但是,大家都承诺继续增加融资力度和减排力度,特别是关于减排的力度。科学家们都说,无论实现1.5度还是2度,现在的减排力度远远不够,所以必须要加码。
大家都同意加码,怎么加是大家自己的事情。怎么加码,就像出钱一样,继续增加融资力度,也没有说谁再出多少钱。因此增加力度问题有意愿,少行动。
第三件事情,《巴黎协定》生效之前做些什么。
首要是2018年有一次预评估,对2018年的评估法要拿出方案,对2023年开始的正式评估的总的进程进行安排,这中间怎么衔接希望下次讨论。
所以这次是做了没有决定的决定,只是向国际社会宣示,《巴黎协定》是有效,这样大家就平稳过去了。
美国的态度对中国影响比较大
但美国的态度,《巴黎协定》的命运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
中国在应对气侯变化问题上,能源转型问题上,有些人一直摇摆不定,各个方面的人的想法和说法都不一样。
比如,特朗普一说出来否定气侯变化,支持煤炭产业,我们不能说有些人“蠢蠢欲动”,但能源转型的决心也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