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匆匆推出的第二份征求意见稿降低了分布式光伏项目上网电价的下调幅度,但对于原本就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分布式市场而言,2分钱虽不多,却很可能是对投资者信心的一记沉重打击。
而与此同时,由于地面市场的萎缩,原本看不上分布式市场的业内各大公司也不得不开始挤进分布式市场,这无疑将使得这一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面对市场的风云突变,业内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为此,光伏行业“奥斯卡”大奖——“2016首届全国分布式光伏应用创新金奖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副主任申彦波认为,这是整个行业由粗放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业内企业要充分重视这一转变。
申彦波表示,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最符合太阳能资源特点的利用方式。
“分布式光伏发电在规模上可大可小,在设计和安装方式上可结合承载体的特点灵活多样,在管理上便于到达,在消纳时接近负荷中心随发随用,这种利用方式正可将太阳能资源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化,而又能有效规避其部分缺点。未来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将发电和用电更有机的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将会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申彦波认为,面对市场变化,除了坚强对行业的信心外,还要从加强精细化管理能力建设的角度去挖掘潜力,以增加企业和项目抗风险的能力。
他介绍说,在分布式光伏企业众多的中东部地区,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差的地区,大部分属于三类资源区,结合目前的投资成本测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资源量位于投资盈亏的临界点。
“国内目前常用国外的一些免费数据进行测算,所得结果误差大,难以对投资决策形成有效支持。这种情况在西部资源丰富地区影响不是很大,只是关系到盈利多少,而在中东部地区则直接影响到项目是否上马,是个一票否决的问题。”
申彦波建议,在电价和补贴均有可能下调的情况下,企业应该精确地考虑电站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太阳能资源量、土地价格、设备成本、设计参数等,均需要准确到个位数甚至小数点后。只有这样,才能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才能使“出生”后的电站在先天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申彦波认为,相比于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通常规模较小、人员易到达,更有利于常规巡检、设备检测、故障维修、灰尘清洗等。因此,对于分布式电站而言,更应改变粗放式管理的思维和做法,从电站选址、设计之初,到建设、运维的全过程均以精细化的方式科学对待,在这个过程中,电站的系统效率自然会提高,发电量相应会提升,经济效益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