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巨头晶科能源顺利获得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Qualification Plus(简称“Q+”)证书,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测试的光伏企业。
记者:现在我们把组件分为高效组件和常规组件,您对这样的分法如何看待?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你如何定义高效,270瓦是高效组件,还是280瓦。3年前的高效组件现在看来就是低效组件了,所以高效是个动态的标准。晶科已经推出了试产最高功率334.5瓦的60片多晶,并计划将在3-5年内,将此产品投入规模化量产,因此3-5年后高效的定义就是330瓦以上了。
记者:放眼全国,光伏电站质量问题日渐凸显,相关机构数据表明:去年曾对国内32个省市,容量3.3GW的425个包括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所用组件进行检测,发现光伏组件主要存在热斑、衰减、隐裂、蜗牛纹等一系列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我认为大部分电站还是有品质保证的,但不排除有些电站设备衰减率的确高,特别是在电站建成3年以后。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只关注组件的初始功率和效率,甚至更不要纠结于单晶还是多晶,未来3年以后才真见分晓。毕竟光伏电站是25-30年的投资,路遥知马力,可靠度和效率同样甚至更重要。
记者:获悉晶科为国内首家获得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Q+认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Q+认证是德国莱茵TÜV最新推出升级测试方案, Q+相对目前行业通行的组件认证标准IEC61215,Q+测试条件和测试序列更加严苛,更能反映组件在极端严酷气候条件下的运行可靠性例如:包含检测组件在沙漠等温差显著的区域下的实际表现;包含IEC61215标准中没有的组件动态载荷试验,该测试最大化模拟了组件在户外遭受风压振动时的隐裂情况并能更真实的反映组件的机械牢固性。此外,Q+测试还涵盖了湿冻循环,绝缘测试及热斑测试等。是的,未来的组件就是分为Q+和非Q+的。
记者: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组件的承载能力对于组件可靠度如此重要呢?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外力如风、雪或覆冰等外力的长期频繁作用下,可能导致组件内部电池片发生隐裂。而隐裂的产生,将直接影响组件的功率输出,并可能导致组件发生热斑效应,从而降低组件的整体运行寿命;此外,近年来频繁爆发的组件“蜗牛纹”现象,与组件电池片的隐裂也直接相关。所以有些组件虽然过了5400帕,2400帕测试,但几年以后电站衰减就非常明显了。
记者:什么叫动态机械载荷,Q+认证中很关键一点是必须通过动态机械载荷测试?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我们以前说到5400帕,2400帕的雪载风载测试都是在静态情况下,给组件一个外力施加,测试它的承载能力。可是,在实际工况下,组件经常遭受的是频振的动态外力,风一刮,组件会上下抖动,在这样情况下,同样强度的外力对组件的伤害更大。所以动态机械载荷就用来验证组件在动态连续频震之后经受或抵抗风雪或覆冰等载荷的性能,它能快速评估光伏组件在户外遭受风压等频繁振动情况下的抗隐裂性能。
记者:近日还获悉,晶科能源获得TÜV NORD授予的低温动态机械载荷证书,这两个有何不同呢?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动态机械载荷测试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而组件在户外运行时,工作环境温度随地域及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如在2015年冬季,中国北方出现了大面积降雪和极端低温天气,诸多光伏电站的组件遭受了极低温下的雪压承重。那是因为目前,组件一般采用EVA/POE等高分子材料封装,而这些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在低温情况下下,EVA的柔韧性、弹性等,较常温下显著下降,对组件内部电池片的保护作用也将明显降低。有机聚合物的抗击强度和耐荷能力会下降,导致电池片隐裂、甚至碎片发生概率变高。因此,开展低温等极端条件下动态机械载荷测试,可以更真实地评判组件实际工作中遭受外力时的隐裂情况。将测试温度分别设定为0°、-20°、-40°,通过这三个温度条件下的对比测试来查看组件功率性能是否优越。晶科能源的EVA封装晶体硅光伏组件,依托领先的硅片及电池制程技术,并搭配优良的封装工艺,率先通过了TUV-NORD特别推出的低温动态机械载荷测试。在实际低温动态机械载荷测试时,测试温度分别设定为0°、-20°、-40°,通过这三个温度条件下的对比测试来查看组件的抗隐裂性能及功率性能是否优越。晶科能源的光伏组件选择0°及-40°这两个温度条件,分别进行动载测试,测试结果,组件均无明显隐裂,且功率输出衰减率均控制在5%以内,体现了晶科能源的光伏组件在低温等极端条件下性能的优越。TÜV北德授予晶科能源低温动态机械载荷证书,晶科也是国内首家通过该测试的光伏组件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