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步步推进,中国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大水漫灌和复制黏贴式的成功不再,“一户一策”的差异化扶贫正走在路上。
春意正酣的四月,记者辗转四川、江西两省,穿越巴中山区迷雾,深入罗霄山脉腹地,触摸金融对当地扶贫项目的精度和准度。
站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省份的代表,川赣两地贫困人口众多,且集中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连片特困地区。2016年,国家通过重点采用将金融“活水”嵌入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又一次记录下了当代脱贫攻坚战的发展横截面。
“空城”的希冀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方山村,薄雾中成排的白墙黛瓦格外精致,但相对较低的入住率让眼前村落颇有些“空城”的味道,这让记者感到精准扶贫虽初见成效,却也任重而道远。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方山村徽式小洋楼去年,地处偏远、没有维修价值的土坯房陆续被拆掉,不少贫困户从几十平方的土坯房搬到百余平方的二层小洋楼。倚傍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当地贫困户正走上一条投资业主与就近易地扶贫搬迁户同经营发展的“农业+产业”之路。
新村建设过程中的大量资金源自哪里?民胜镇镇长杨建解释道,一是利用了一个国土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建新,拆旧房一般能得到3、4万元的补助。二是源自农发行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三是老百姓(603883,股吧)自己承担了一部分资金。
已经入住新居的方山村贫困户李文生大爷家里有些冷清,偌大的房子只住着老两口。“老伴长期生病,儿子儿媳没什么技术,两个孙子还在读大学,开销太大。”李文生的普通话说起来很费劲。杨建说:“建房子的成本是1200元一平米,李文生只花2万左右,装修向亲戚借了3万,其余都是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第6年才开始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