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台湾地区光伏 产业的起源,不得不提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的那次深刻的经济转型。由于当时台湾岛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了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而在这之中,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台湾地区后来几十年中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重要“品牌”。晶硅,在台湾地区被业界称为矽晶,是电子工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料。凭借出色的半导体技术积累和对电池效率、质量的注重,台湾地区有了发展晶硅产业最扎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欧洲等地光伏屋顶计划的推出,全球光伏产品需求猛增。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我国大陆、台湾地区先后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开始涉足光伏产品制造领域。一大批如茂迪、昱晶这样的光伏制造企业开始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光伏市场的翘楚。
2009年6月,台湾“立法院”通过了《再生能源发展条例》,鼓励民间以太阳能、风力等方式发电,逐步拓展传统火力或核能发电以外的替代能源。至此台湾光伏制造业开始走上了崛起之路。众多企业如潮水般涌入,迸发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能量。
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电市场呈现了全面上扬趋势,台湾太阳能光电厂商在这一年中纷纷大规模扩产,除了首度有硅材厂商开始试产外,硅片、电池片、模块均呈现出产能大幅扩充的局面。其中,当年第一、二季的硅晶电池片出货量,分别较上年同期成长307%、160%。在多数产能布局台湾的情况下,以既有石化、半导体产业技术能力为基础,就近供应价格、数量稳定的上游材料,为硅材、硅片厂商创造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随着电池片厂商的大幅扩产,上游产业也取得了飞速成长。
前瞻产业研究院光伏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台湾太阳能电池产业的产量达到3400兆瓦。仅单元厂商就有54家,除了硅结晶类以外,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有7家,CIGS太阳能电池企业有8家。在2010年全球十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台湾太阳能电池企业就占据3席。
2010年,台湾地区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4%,超过日本和德国,仅次于中国大陆,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台湾太阳能电池年产能增长 118%,达到27.2吉瓦。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太阳能电池出货量占据了全球太阳能电池总出口的62.2%,使亚洲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出口量最大的地区。
据了解,在2009年公布《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后,台湾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迅速。201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台湾地区光伏发电 装机已超过630兆瓦,成长速度飞快,五年内增加了600兆瓦。短短几年时间,台湾光伏产业便走向了一个巅峰,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厚积薄发的宏伟蜕变。
2012年上半年,台湾光伏企业巨头茂迪净亏损达32.09亿元新台币,新日光能源科技净亏损21.79亿元新台币……此情此景,与当时海峡对岸的大陆光伏企业的境遇如出一辙。面对国际市场的猛烈冲击和激烈竞争,光伏制造企业面临了严峻的生死存亡般的发展危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时大陆企业遭遇“双反”,又给了台湾光伏产业新的发展机遇。2011年以来,大陆光伏企业为规避“双反”而纷纷取道台湾,客观上也促进了台湾光伏行业走向又一个繁荣。据统计,在欧美对大陆光伏产品实行“双反”期间,台湾生产电池片的企业产能在2013~2014年间迅速升至12吉瓦。
面对市场压力,台湾企业反应迅速,出现大企业并购小企业的热潮。其中,台湾最大的光伏企业茂迪连续收购新日光、联景,成为产能集中化的大规模生产制造企业,不仅增强了自身竞争力,还进一步实现了集中专业化的生产。
跟大陆一样,台湾的制造企业也经历了洗牌的过程。但总得来看,相对于大陆企业,台湾企业比我们的眼光更长远一些,也更加理性。不会有太多盲目的抉择,更加看重市场的需求。由于有先进的电子行业做基础,台湾的光伏制造企业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他们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也较我们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