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多晶硅人对多晶硅行业的认知我想不必多说,同时我也认为关注并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也一定是对这个行业有很深间接的内行人士,所以对我将要谈到的东西肯定不会陌生。
多晶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神奇而具有诱惑力的东西,让无数商海英雄迷恋一时,多少老板一下子成了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又有多少被大浪拍死在崖壁之上,这之间的成功的速度与激情,孤独的坚持与辛酸,竞争的残酷与激烈完全可以写一本中国企业的辛酸血泪史。
前些天刚好有幸陪同多晶硅的世界老大——江苏中能硅业的总经理吃饭,他也提到一段辛酸,他说当时开始搞多晶硅的时候,在那些展会上一听到说中国人要搞多晶硅,洋鬼子都是很鄙夷的摇摇头,很瞧不起,不敢相信中国人能搞好多晶硅!但是他们不信,他说只要方向找对了,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他们去德国瓦克参观,想去看看装置,但是人家不给看。等到后来中能做到世界老大了,好了,这些什么瓦克啊,REC啊,MEMC啊都找上门来了,想看看他们在短短时间内能做到世界老大到底是如何神奇,想看看他们的装置,这时候蒋总果断拒绝了!当年你们瞧不起我们,不让我们看,我现在肯定不会给你看!
这点我是深有感触,尤其是在海外的时候,有过这么一件事情。在卡塔尔多晶硅的时候,当时客户要买无缝钢管,因为卡塔尔这个国家除了石油天然气其他的资源基本是没有的,所以基本都是进口,他们当时的计划是亚洲采购,但是明确提出中国和印度的不要。我不想在这里庆幸还有个印度陪着,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一种鄙夷态度,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强才能扬眉吐气,这点上我觉得中能是给我们国人争脸了。
回到正题上来,还是来讲讲多晶硅技术设备的国产化之路吧。
刚开始多晶硅的核心设备和配套的工艺只有几家寡头在做,美国GT、美国PPP、德国Centrotherm Si Tec、德国MSA、德国GEC。
先说说德系的,因为最早到中国卖炉子的是德国的MSA,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老谢可以说是给中国多晶硅实业做出了很大推动贡献,同行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无论是从MSA在中国的192台还原炉,72台氢化炉的业绩来看还是进入中国时间最早来看,MSA无疑都在中国多晶硅行业发展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MSA的炉子也是后来国产化被仿的最早和最多的,但是话说回来,仿毕竟是仿,能形似不能神似,能仿到形状尺寸,仿不到精髓。
有人会问后来MSA为何在中国市场上逐渐淡出了,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德国设计生产制造的设备,卖到中国来,这确实是要巨大的经济成本在里面,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中国设备国产化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因素影响,以技术密集型著称的欧美企业怎么也干不过劳动密集型且劳动力低廉的中国市场,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有资质的合作对象,完成将炉子做到极致的梦想。
而2015年10月成功签收南京德邦装备,至此,多晶硅核心装备里有多了一位后起之秀,再次之前南京德邦的冷氢化反应器将近占有了国内的八九成的市场。这也为MSA重返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说到GEC大家我之前不是很了解,但是后来才知道,首先这个名字是Graeber Engineering consultant,这个Graeber也曾经是MSA的销售人员,据说是销售总监,后来自己出来单干了,也是仿的MSA的炉子,但是问题是他自身没有研发能力。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