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在巴黎开幕。应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开幕活动。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
大国表率作用很重要
这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现在气候大会上,表明中方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也是对法国能够成功举办巴黎大会的有力支持。
“巴黎大会是国际社会寄予厚望的一次大会,气候变化大会由来已久可成果有限,此次巴黎大会各国都希望对全球温度上升的控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需要主要排放大国的主要领导人出席来达成共识。我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是承担了中国应有的国际责任,体现了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目前我国国内也把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非常高的高度,“十三五”规划建议就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指出,巴黎大会正是为了加强公约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只要各方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巴黎大会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不辜负国际社会的热切期盼。
应该看到,全球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上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并承诺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未来各国必须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进展,因此在此次大会上能否有实质性谈判成果引人关注。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乐观看待向好的一面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很多分歧还存在于各国之间,通力合作的前提是让分歧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更利于形成有效、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
李佐军认为,谈判策略的调整将各个国家从相互追责转变为主动贡献,对谈判成果达成更为有利,同时也符合人类心理,符合各国需要。
目前,各国的分歧焦点仍集中在历史责任、资金与技术转让三个方面。此前虽然欧盟率先向联合国递交了“贡献”承诺,可是其贡献主要为减排,“弱化”了关于技术、资金以及适应的计划。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立场类似,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考虑到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责任和各国能力,发达国家应带头减排,并且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上的支持。
可见,巴黎大会只有在这三方面有所推动,才能让此次大会达成的巴黎协议有意义。李佐军建议,第一,此次大会应达成一些有约束力的规则协议,并有效约束各国践行承诺;第二,世界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中的排放大国要做出表率,对减排起带头作用,这对资金或者其他方面事情的落实非常关键。
中国力促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国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对此的推动也是不遗余力。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会议上表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获取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应对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前提。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帮助其发展绿色经济。
专家认为,不论哪种承诺,如果能够让各国都履行,仅仅依靠协议本身的约束力还不够,要让其拥有法律约束力才更为可行。但是受限于当今世界格局,包括气候变化谈判在内的很多国际事务的处理,仍体现出大国博弈的特点。各国对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有可能演变成角力场。
据了解,欧盟、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巴黎气候谈判最终能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同样是大国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次气候变化大会以及以后的应对中又会扮演什么角色?
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还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它们提高融资能力。
在李佐军看来,中国已经在积极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与以往相比,现在中国已开始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和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由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事业,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至关重要,各国应该摒弃狭隘的思想,以大局为重通力合作。无疑,中国也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承担作为大国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