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价格协议两年期限已到,欧委会5月5日起对中欧光伏案的价格协议发起期中复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申请方“意在通过复审抬高最低限价,提高中国产品进入欧盟的价格门槛。”商务部为此积极抗辩。鉴于中国光伏价格降幅并未大于国际市场价格这一事实,欧委会表示将终止该项调查。
但即便在中欧光伏最低价格承诺协议履行期间,欧委会依然心有不甘,“动手动脚”。
今年6月、11月,欧委会分别宣布取消阿特斯太阳能、中盛光电、昱辉阳光和浙江正泰公司、杭州桑尼能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浙江金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价格协议”资格,并对其征收高额“双反”关税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欧委会屡次严厉制裁违反价格承诺协议的企业,表明中欧之间的价格承诺协议并未放松,很可能在今年到期后继续执行下去,这也将进一步压缩中小型光伏企业的生存空间,加速制造业集中兼并。
破题还需多元化
“中欧价格承诺在初期对我国光伏企业影响还是相当明显的,一方面当时销售总量中有相当比例都是出口至欧洲,新兴市场和中国国内市场还不足以消化产量;另一方面,少数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海外生产基地,但尚不具备规模。”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告诉记者,“然而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广泛发展,欧洲市场占比在近两年已显著下降,我国企业都将销售重心放在了中国国内市场以及亚太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一些企业又陆续在海外投资建厂,使得中欧价格承诺目前所能产生的影响已较为有限。”
自2012年、2013年的低谷后,我国的光伏行业进入了恢复性持续增长阶段,今年以来持续回暖。1~9月,中国多晶硅产量达10.7万吨,同比增长9.1%;电池组件的产量达31吉瓦,同比增长32%;新增并网光伏装机量约10.5吉瓦,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8吉瓦,中国在产18家多晶硅企业中,10家实现满产,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过15%,行业整体生产经营情况趋于良好。
据中国光伏协会理事长高纪凡透露,在出口方面,虽然面临包括欧洲、美国的一些贸易摩擦,但通过中国光伏企业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出口持续向好。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此前欧盟曾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11年、201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总金额约为204亿美元、100多亿美元。而经过几番摩擦,欧盟已不再占据中国光伏出口市场近半壁江山。日本在2014年跃升为中国光伏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了61亿美元光伏电池组件,日本和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其中对日出口占31.28%,而对欧出口只占19.47%,亚洲市场占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额的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