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 中国光伏产业已发展成为占全球光伏市场60%以上,而江苏省光伏产业规模就占了全国的1/2。近年来,由于经历了欧盟、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风波后,我国光伏企业正在遭遇致命的打击。在国内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大都选择了停产之时,我们再次欣喜看到了江苏的一批光伏企业,克难进取,触底反弹,稳健复苏。本网现推出这组““江苏光伏产业逆势复苏”系列报道,试图为我国光伏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
2010年,当光伏行业进入寒冬,有着半导体从业经验的一群年轻人一头扎进了当时“最寒冷”的组件制造业,成立了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称赛拉弗)。
5年后,当行业回暖,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光伏组件生产商,产能达1.4GW,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宣布在美国设立组件制造工厂的企业。
回顾发展历程,公司执行总经理席军涛表示,光伏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时间,但是,行业已经历了大发展和大萧条,无数人在这里膨胀,也在这里毁灭。经历这些后,席军涛认为,任何先进的生产设备都会被淘汰,而对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追求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间大瓦房 一条大黄狗
2010年前后,随着欧美各国纷纷缩减新能源补贴计划,以及国内产能的严重过剩,光伏制造业进入寒冬。放眼国内,一片萧瑟,许多明星企业,如无锡尚德等都陷入了集体亏损,大量企业濒临破产,全行业陷入低迷,有人预言,光伏行业将在中国消失。但就在这一年,席军涛和合作伙伴李纲选择进入这个行业。
席军涛告诉记者,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源自于自己对光伏企业的调研。在当时的国内,由于前期市场的旺盛需求,光伏制造工厂遍地开花,破败的车间、昏暗的灯光、满是灰尘的工作台,以及简单的生产设备,这几乎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真实写照。
但是,就是这样的竞争格局,让席军涛看到了机遇。他认为,随着世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趋迫切,光伏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而“寒冬”带来的危机,只是对前期野蛮生长的洗牌,只有解决了前期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危机中找到商机。
经过近半年的调研考察后,席军涛与李纲开始建设自己的工厂。2011年,他们的工厂在常州的横林镇投产,席军涛回忆,当时的工厂,就是找到的三间80年代建设的车间,外观破旧不堪,门前的马路只有两米,周围全是农田。席军涛说,那时很多客户对赛拉弗工厂外观的印象只有十个字:三间大瓦房,一条大黄狗。
瓦房里的变革梦
但是就在这样的厂房里,却装载着改变行业的梦想,席军涛回忆,由于资金有限,当时建设工厂时,他们主要的精力都用于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上。
其他光伏厂制造流水线上灯光只有300照度,但是他要求,照度必须达到500以上,因为只有在这个照度上,人眼才是最舒服的,不易疲劳,又能很好的看清生产部件。其他工厂工作台标准高度是100公分,席军涛在考察了中国工人的平均身高后,硬是将工作台高度调低了5公分,降低到95公分。光伏组件工作台的传输带在当时只有两种标准速度,慢速模式影响工作效率,快速模式工人手工跟不上,容易影响组件质量。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几个公司领导拿着秒表,分段研究,历时一个星期终于找到了最合理的传输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