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光伏的人这些天都对SPI(Solar Power Inc,翻译为阳光动力能源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和“绿能宝”津津乐道,我想它吸引眼球,一是因为其“生逢其时”的模式,一是因为他的幕后老板彭小峰。要讨论“绿能宝”这样一个产品,不能脱离光伏、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这几个行业发展背景,否则理解它为什么会被隆重推出就很难,也不能客观判断这样的举动是一种噱头,还是一种具备眼光的创新。下面分几个步骤来讲:
首先是概念。“绿能宝”(应该没有多少人知道)可以归纳为:互联网金融+委托融资租赁+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理财产品。分开来讲,它有两个部分,它的销售平台——阳光动力可以看做是一个B2C网站,即面向众多客户销售太阳能电池板(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众筹或者团购,但不应该定位于P2P)。
这个购买过程同时伴随着一个委托租赁的过程,即客户在购买太阳能电池板后,将这些电池板委托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出租给发电企业使用,发电企业以此来发电,发电所得电费用来支付使用电池板的租金。整个过程客户没有接触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实物,所得的回报是分期拿到的租金,在这一点上(先期投出资金,后期获取收益)它就有互联网金融的属性。
产品不复杂,但要从源头说起,不得不提到分布式光伏电站融资难的问题。
太阳能发电是一个新兴行业(跟很多人认为光伏行业是产能过剩行业不同,这种认识阻碍了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把光伏制造和光伏发电混为一谈就跟把钢铁业跟用钢铁生产的汽车业混为一谈一样,其实上游设备的产能过剩反而降低了下游的成本。光伏发电是这两年政策极力推动的行业,从最新的情况看已有多家银行将光伏发电列为“积极进入行业”,而且配额制一出,预计光伏发电业将直接爆发式增长。)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推广。
中国太阳能发电的真正发展应该从这两年开始,已建成的电站大多是位于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地面式光伏电站。地面式光伏电站因为有清晰的产权、稳定的收益,获得了如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亲睐,但是分布式光伏电站由于合适的屋顶比较难找、向用电用户收费比较困难等原因,一直推广不利,融资不顺。分布式光伏电站融资难问题在整个产业链中(以多晶硅为例)的体现如下图:
光伏电站融资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其重资产的行业特性——在光伏电站初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用于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期则在大约25年的生命周期里安安静静地......稳定地......发电......卖电......收电费......以此收回初期投资的成本。
如上图所示“初始建设投资”(一笔很大的现金支出),几乎是所有电站开发商所无力承受的——一方面光伏发电的广阔前景,一方面是光伏发电的融资困境,在这里出现了严重不“和谐”。
从美国杀回来的SPI和彭小峰带回来了“绿能宝”来解决这一问题,它的办法正是上面提及的“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分布式光伏电站”。
要论“融资租赁+光伏电站”、“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光伏制造”,SPI现在开始玩都比较晚了。(联合光伏和众筹网曾发起过一个小型的光伏电站众筹项目,其实与“绿能宝”更类似)举两个例子:(1)海润光伏与中达租赁:sse.com.cn的页面;(2)汉能薄膜与积木盒子:中新能融资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