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主要国家纷纷削弱扶持力度
从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来看,政府扶持一直是产业发展模式的根本原动力,政府企图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投入来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发挥产业规模效益。然而,政府的“投入——产出”效益不明显,重复性生产导致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金融危机“雪上加霜”,增加了各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主要的光伏产业国家不得不纷纷削弱扶持力度,让自由市场规划提早介入产业发展。
2、多因素制约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世界光伏产业的持续强劲增长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首先,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势头将有所抑制;其次,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规模经济效益下的行业整合,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规模经济才是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再次,光伏产业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欧洲市场70%以上产能份额的独霸优势不再,全球市场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最后,政府可能重新考虑他们对缓解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的承诺,导致政府和监管的具有不稳定性。
3、光伏企业破产倒闭整合潮流涌动
2013年的光伏产业行情的跌宕起伏,破产潮一波接一波。作为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标杆——尚德电力控股公司于2013年11月15日破产重整,拉响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遭遇全球产能过剩、欧美对华“双反”等系列危机后的第一声尖锐的警报。这些明星企业的破产事实虽然只是光伏产业破产史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证明了当前全球光伏产业竞争压力严峻和企业淘汰、产业整合的诉求迫在眉睫。
4、未来亚太市场仍然看好
中国市场在2014年有望达到14GW;日本市场是2013年最大的增量市场,项目储备已经超过21GW。2014年日本的组件需求有望接近8GW,但本土的组件产能只有3GW左右,这意味着有接近5GW的组件外购需求。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
光伏市场,其中巴基斯坦计划到2030年5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光伏等等。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光伏市场,其中泰国政府在2013年出台了新的上网电价政策,并计划在2014年底前建成800个1MW的光伏社区地面电站。值得仔细观察的新兴市场是印度尼西亚,考虑到当地偏高的电力价格和大量的项目储备,印尼光伏市场有望在未来五年里迎来高速成长。在未来五年里,亚太地区的光伏市场有望达到累计约175GW的新增需求,占全球新增需求的54%。(数据来自:欧洲光伏协会)
5、光伏项目储备量进一步增加
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需求领先的国家包括:亚太地区五个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印度、泰国和澳大利亚),四个欧洲国家(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和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未来五年中,这些国家终端市场的光伏需求量将占全球的80%以上,准备建设的商业及公共事业电站项目有4300个,其中近半数是规模在250kW到5MW的项目。
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国家的项目储备总量已达到近95GW,其中50MW以上的大型电站项目占了68%。由于5MW以下规模的项目更容易获得批准,且完工时间短,因此更受供应商和开发商的青睐。
中国、日本和美国预计将在未来五年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目前,这三个领先的光伏国家有超过3600个250KW以上的项目储备,总规模约65GW。NPDSolarbuzz预测2014年这三个国家将建成24GW的商业和公共事业电站。
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逐步回暖,企业经营暂时趋好
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38.4GW,同比增长20%;全年多晶硅、组件价格分别上涨47%和8.7%。欧盟对我国光伏“双反”案达成初步解决方案,我国对美韩多晶硅“双反”作出终裁,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内企业经营状况不断趋好,截至2013年年底,在产多晶硅大型企业由年初的7家增至15家,多数电池骨干企业扭亏为盈,主要企业第四季度毛利率超过15%,部分企业全年净利润转正。(数据来自:中国投资咨询网)
2、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全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完成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9.95%。其中,东部完成累计产量占58.59%,同比增长25.61%;中部完成累计产量占29.31%,同比增长15.87%;西部完成累计产量占11.24%,同比增长4.43%;东北部完成累计产量占0.86%,同比增长30.43%。国内市场快速增长,新增装机量超12GW,累计装机量超20GW,电池组件内销比例从2010年的15%增至43%。全行业销售收入3230亿元制造业2090亿元,系统集成1140亿元。
3、三头在外大进大出,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太阳能产业大国。但是,由于太阳能发电上网存在成本和技术障碍,而且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成本也远远高于常规发电成本,因此国内难以真正形成良好的太阳能光电市场,太阳能电池95%以上以国外市场为主,需要出口到国外市场来消化。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的核心设备(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和自动测试分捡机等高端关键技术设备)以及部分关键配套材料(晶体硅产品原材料90%以上产自国外),仍然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原料、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三头在外的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现象,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严峻现实。
(注:目前,受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多晶硅提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世界上多晶硅提纯技术基本垄断在七大公司手中,即Hemlock(美国)、Wacker(德国)、Tokuyama(日本)、REC(挪威)、MEMC(美国、意大利)、Mitsubishi(日本、美国)、Sumitomo(日本)。近年来,多晶硅产能已经供大于求。)
4、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创新驱动效应明显
我国骨干企业已掌握万吨级多晶硅及晶硅电池全套工艺,光伏设备本土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至今,每千吨多晶硅投资下降47%,每千克多晶硅综合能耗下降35%,多晶硅企业人均年产量上升165%,骨干企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每兆瓦晶硅电池投资下降超过55%,每瓦电池耗硅量下降25%,骨干企业单晶、多晶及硅基薄膜电池转换效率由16.5%、16%、6%分别增至19%、17.5%、10%;光伏发电系统投资由25元/瓦降至9元/瓦。
浙江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整体形势有所改善,产能依然相对过剩
2012年,受美欧“双反”事件影响,浙江光伏产业遭受重创。2013年上半年起,随着国家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与欧盟“价格承诺”协议的签署,浙江光伏产业出现回暖迹象,整体形势较去年有所改善。但实地调查显示,目前除少数几家大企业开工率较高外,多数中小企业的开工率仅维持在60%左右,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
2、产业链比较完备,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发布格局
浙江已初步形成包括多晶硅原料、硅片、电池、组件、原辅材料生产以及系统开发应用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但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却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切片、电池片以及辅材配套等领域,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浙江省光伏原料的40%需要进口,30%需要外省供给。这不仅使企业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贸易壁垒增多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影响,还制约了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能力。在浙江省光伏企业拥有的1220多件专利中,硅片、硅锭的制造专利占比为17%左右,高纯硅领域的专利仅占1.2%左右,相比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光伏专利集中在光伏材料领域,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
3、出口向新兴市场转移,国内市场得到更多关注
一方面,随着国际光伏市场形势的变化,很多企业正在把新兴市场作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订单突破,减少于对欧盟传统市场的依赖。2013年1-8月,在浙江光伏出口市场中,欧盟份额下降至52%,亚洲、非洲、澳洲等新兴市场份额则达到48%.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扩大内需等扶持政策的出台,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中报国家“金太阳”、“阳光屋顶”等示范性项目,参与西部光伏地面电站建设以及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等积极开拓新增长点。2013年1-8月,浙江光伏产业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约为24.6%,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较往年已有所提升。
4、积极开展光伏电站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推广
2012年以来,在光伏上游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到下游投资光伏电站成为很多企业寻求突围的新手段,多家企业涉足光伏电站建设领域。资料显示,浙江企业的国内新建项目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海外电站投资项目也逐步增多。同时,分布式发电也在积极推进,目前共有分布式发电项目100个左右(包括在建项目)。但受制于上网电价补贴、推广应用模式等因素,目前基本以“金太阳”或者光电建筑示范项目居多,完全市场化运作实施的项目较少,发展速度和应用推广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