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5:财务负担沉重
早先为了借新还旧或是补充营运资金,天威集团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多期债券。即便是替换高息银行贷款,对于原本已经债台高筑的天威集团,大规模的负债带来的高昂财务费用还是进一步增加了债务负担,提高了违约风险。
从2011年开始,天威集团的财务费用均维持在10亿元以上,2013年最高达到13亿元。财务费用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就高达15%-20%,严重侵蚀公司利润。
截至2014年末,天威集团账面总资产129.17亿元,总负债209.53亿元,已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这些债务中,还包括天威集团发行的中长期债券,目前仍存续的包括2期中票和2期定向工具PPN,总规模45亿元。这些债券都将在一年内到期,最早的是2015年12月19日到期的PPN。现在连利息都付不起的天威集团,注定无法履约,届时如何处置债务本金,将是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博弈。
信号6:激进转型新能源“高位站岗”
光伏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扩张抢占市场份额是击垮对手的最直接办法。更何况光伏行业的盈利模式是薄利多销,理论上拥有产能规模越大的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而且获得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补贴的可能性越高。
兵装集团在进入天威集团后,起初确实是雄心勃勃地想将其打造为一个新能源平台,这从自2008年至2012年的三次增资累计14亿元、在上下布局游产业链可以看出。实际上,包括无锡尚德、超日太阳等光伏巨头,也都曾试图通过提高上游原材料自给率,来提升综合毛利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根据国际光伏市场研究机构SolarBuzz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球七大多晶硅厂商的产能已达到11.45万吨,当时中国国内已有产能达到4.4万吨,在建的有6万吨,共有10.4万吨。但是当时全球实际多晶硅的需求约为9.6万吨,总产能已经过剩。作为后来者,天威集团转型新能源业务恰逢是在行业周期由盛入衰的最高点,无异于“高位站岗”。
再者,作为新能源的主战场,欧洲遭遇债务危机令国内光伏企业猝不及防。欧洲削减太阳能发电补贴,作为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国光伏企业面临需求萎缩,利润受损。2012年,欧盟开始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最终中欧达成“价格承诺”协议,中方主动设定了每年出口欧洲的中国光伏产品限额,超出限额的中国光伏产品还需要交纳47.6%的反倾销税。
天威集团的转型和激进投资,根据行业背景和宏观形势而言,风险巨大。天威集团新能源投资决策不规范,公司治理难辞其咎。国家审计署2014年对兵装集团的审计揭露了这一问题。
根据审计署的报告,2008年至2012年,天威集团21个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有20个未经董事会审议等法定程序,涉投资额152.75亿元。天威集团未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擅自上调投资计划,实施的境外新能源投资项目因设计缺陷等原因被迫停工、破产清算。截至2012年底,天威集团有3个投资项目超计划投资2.85亿元,未按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审批;11个项目未经兵装集团审批即开工建设,涉及投资额24.85亿元。
责任编辑:solar_robot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GF-solarbe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