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压力缓解
从光伏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中上游环节仍然呈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即低端产能依旧过剩,高端产能相对不足。2014年,全球晶硅电池及组件需求量约35GW,而国内晶硅电池及组件产能达40 GW,仍然超过全球需求量。但产能利用率较前年有所提升,国内500MW级以上企业达80%以上,预计2015年国内组件产能与2014年基本持平,亚洲和北美等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将使得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在多晶硅领域,由于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多晶硅需求有一半依靠进口。为了促进多晶硅国产化进程,2014年11月,海关总署与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受理的决定》(58号文),但由于文件发布到执行之日之间的空档期产生的突击审批,导致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多晶硅进口仍将保持高位,2014年全年进口将突破10万吨。随着该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内多晶硅进口将逐步放缓。当前,中国多晶硅年有效产能达15.5万吨,预计2015年国内产量超过13万吨,产能利用率将得到有效提高,企业盈利情况趋好。
2015年,随着发电成本下降、需求持续增长及整体行业投资趋理性,加上智能电网建设、新兴市场不断开拓的有力带动,光伏产能将有所扩充,产能利用率也将稳步提升。迫于发电成本下降压力,未来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光伏电池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也成为各大光伏厂商产能布局的重点。
核心生产设备起步
从产业链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很多挑战,核心设备和辅料材料环节相对薄弱,与产能过剩的晶体硅电池及组件发展不适应。
由于目前我国在光伏产业中核心装备和材料环节相对薄弱的情形以及未来光伏产业中不断下降的成本要求,各生产厂家迫于竞争压力,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不断加快。2014年,国内光伏制造设备水平仍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十几种主要设备中,8种以上国产设备已在国内生产线中居主导地位,其中单晶炉、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清洗制绒设备、组件层压机、太阳模拟仪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等设备制造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有些设备如扩散炉、层压机等已经开始出口,中电48所设备销售全球第7位。中国光伏关键辅料整体处于国产化替代阶段,尤其是一些核心环节,如电子浆料中的正面银浆、EVA胶膜中的上游树脂、光伏背板中的PVF膜等。杭州正银等品牌的光伏银浆、杭州福斯特(603806,股吧)的EVA胶膜等都不断取得突破。进口替代虽给国内辅料环节发展带来了机遇,短期内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性能不够理想、市场打开速度较慢、产品折价销售等,但这是国产化替代过程中必经的过程,光伏辅料领域仍然极具投资价值。
2015年,伴随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太阳能光伏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未来光伏制造设备和关键辅料领域国内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展方向:服务集成
相比中上游制造环节,逆变器等下游发电系统装备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扩张,发展较为平稳。在当前国内市场大规模启动的带动下,加上该环节产品出口不受“双反”影响,下游发电系统装备领域还有很广阔的空间。2014年,中国仅逆变器产出达60亿元,预计2015年仍将有10%-15%的增长。
从发展趋势来看,光伏逆变器在运行中需要满足来自电网、电站运营商、投资商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因此高频化、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高度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集中式并网逆变器起步早、发展较成熟,在当前国内市场上居主导地位;顺应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要求,微型逆变器发展迅速,其最大的优势是可有效降低局部遮挡造成的阴影对输出功率的影响,同时,微逆变器技术与光伏组件生产厂家强强联合,将大大加快微逆变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其市场占有率。另外,光伏逆变器销售模式逐渐向服务倾斜,未来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应用方案及售后运维服务才更具竞争力。
太阳能光伏是未来新能源主流形式,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国内政策持续利好,市场空间不断拓展。随着产能过剩逐步缓解,产业链更加完善,国内光伏产业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作者: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