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辐射强度(单位:W/m2)
被照平面上单位面积上接受的辐射量。标准太阳辐射强度为1000W/m2。
一般辐射强度≥50W/m2时,逆变器就可以向电网供电。
2、日照时数(单位:h)
观测点的日照时间长度。
我国一般所有的气象观测站都对该参数进行观测,采集辐射强度≥120W/m2的时间长度,即任何一个气象站都可以收集到“日照时数”的统计数据。
3、水平面总辐射量(单位:kWh/m2或者MJ/m2)
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接收到的辐射量。
此数据为表征太阳能资源水平最重要的数据,也是划分太阳能资源等级的依据。根据“QX/T89-2008”,我国的太阳能资源等级划分如下表。
我国有98个辐射观测站,其中有17个一级站。即全国只有98个气象站可以收集到“总辐射量”的统计数据。
水平面总辐射量两个单位的说明:
kWh/m2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MJ/m2是我国气象站数据采用的单位。
1kWh/m2 =3.6 MJ/m2
4、峰值小时数(单位:h)
无论是固定倾角安装,还是跟踪式支架安装,光伏组件上接收的辐射量都是大于水平面上的辐射量。
计算发电量时,需要用“光伏组件上接收的总辐射量”进行计算。
峰值小时数 = 光伏组件上接收的总辐射量/标准太阳辐射强度(1000W/m2)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光伏组件上接收的辐射量”以kWh/m2为单位,则:峰值小时数与光伏组件上接收的辐射量数值相同,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
当采用固定式安装方式时,“光伏组件上接收的辐射量”就是“倾斜面上的辐射量”,如果:
K = 倾斜面上总辐射量/水平面上总辐射量
按经验:K值≥1,纬度越低,K值越小;纬度越高,K值越大。
因此,相同的水平面总辐射量,纬度较高地区的发电量更大。
5、首年满法小时数(单位:h)
由于光伏组件的标称功率为“标准太阳辐射强度(1000W/m2)”时输出的功率。但实际上,太阳的辐射强度大部分时间都很难达到1000W/m2,所以光伏电站实际输出的功率肯定是低于标称功率的。如果把第一年的输出功率按时间进行积分,积分结果再除以标称功率,得到的时间即“首年满法小时数”
6、运行期平均满法小时数(单位:h)
由于光伏组件存在衰减,光伏电站每年的满法小时数都会降低。将25年各年满发小时数之和除以25,获得的值为运行期内满发小时数。
上述几个量,从数值上看:
峰值小时数>水平面总辐射量
从经验值来看,一般:
水平面总辐射量>首年满法小时数>运行期平均满法小时数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