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之后即风靡整个世界,因为这本书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伟大。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作为关注能源领域的埃德加斯诺的同行,我们也去做了一件同样的事情,那就是通过客观和真实的笔触去反映我国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的光伏产业革命———一场清洁能源的大变革!
尽管只是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光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却如同一场大戏的剧情一样跌宕起伏。从九十年代末期的呱呱坠地,到新世纪以后的突飞猛进,再到国际“双反”时期的步履蹒跚,光伏产业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其它行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历经的坎坷历程。但这样“惊心动魄”的磨炼并没有让其倒下,而是让这个如太阳一样充满能量的产业在历经险阻以后,依旧浴火重生。
从简单的来料加工到形成包括硅材料及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的完整光伏制造产业体系;从光伏制造大国到光伏装机世界第一,我国光伏产业走出了一条极具特点的发展之路。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42万千瓦。从2005年到2013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8年时间内提高了280倍!
放眼未来,随着清洁能源在全球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有社会、环境、经济等巨大综合效益的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们相信,在从化石能源到绿色能源的变革中,光伏产业也必将如同曾经的红星一样,用清洁能源照耀中国,乃至世界!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从辽阔粗犷的西北荒漠到婉约温润的江南水乡,从雾霭萦绕的燕赵大地到依旧烈日炎炎的滇境岭南,追逐着太阳的脚步,用客观的视角、激情的笔触,以及沉甸甸的责任,去探寻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之路,讲述中国光伏产业的涅槃重生,揭示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希望!
从省会兰州往北驱车近4个小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团一行5人来到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甘肃省武威市。这里一直被黄沙连绵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侵袭吞蚀着。饱受沙患、盐碱之苦的武威人民,为了实现“人进沙退”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拉沙压碱,绿化治沙,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近年来,甘肃利用光伏发电对荒漠化治理进行了新的探索,既开发利用了可再生能源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也改善了荒漠戈壁治理资金少的瓶颈制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如今的武威,正书写着“盐碱地变光电城”的新历史。从2011年,短短3年多时间,昔日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如今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30多个,装机总规模超过1000兆瓦,成为颇具规模的新能源发电城。
记者一路看到,从老虎口到青土湖,从红水河畔到民调渠沿线,一块块光伏组件银光粼粼,电池板下沙生植物生机勃发;一畦畦麦草方格将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草方格里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由于生态得到恢复,干涸了几十年的青土湖,连续3年出现了最多达15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几十眼关闭多年的机井又重新涌出了清泉。
荒漠与烈日
大自然的肆虐与厚爱
10月19日,记者早早乘车来到位于武威市民勤县的戈壁滩上。太阳确实格外偏爱这块辽阔的土地,不到上午9点,明晃晃的阳光已经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恍惚间发现不远处稀松的荒草地上大片大片雪样的白色东西,忍不住问道,“这么高的温度积雪怎么不见融化呢?”
“不是雪,是盐碱。”同车的甘肃省民勤县县长黄霓介绍说,由于民勤县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年降雨量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4毫米,年均日照3028小时;8级以上大风年均达27.8天,沙尘暴年均37.3天,因此成为我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