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之间的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已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随着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日本等新兴市场的出现,中国的光伏产业似乎回到了正轨。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面的金桥工业园区,聚集着主要以制造多晶硅和单晶硅为主的企业,记者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当年金融风暴留下的迹象——即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对于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板)尤为敏感。
园区企业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是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生产制作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成分单晶硅。公司厂区周边环境十分安静,进入厂区,就能看到车间里各种高科技设备有序地运转着,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们穿梭于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是在2011-2012年,由于欧洲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国外需求疲软,产品库存创历史新高,该公司还依然维持正常生产。
七八年前中国光伏产业开始发展,并且快速成长,地方政府和企业都热情高涨,禁不住诱惑投入大把金钱于其中。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产能过剩和债务几乎成为行业的代名词。
天津中环的另一个子公司,中环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潘秀建(曾在中环光伏工作过)回忆说,在2006年-2007年,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都是带着现金去见厂商,在订单交付前就支付所有款项。在当时,客户更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拿到产品,而不是产品的质量。
“正是看中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甚至一些制造箱包和鞋子的商人都不断涌入光伏行业,希望能分得一杯羹,”潘总说道,“但当2011年和2012年需求大幅下降时,这些企业都死掉了。”
“当大潮退去后,我们才能知道谁在‘裸泳’,”一切正应验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名言。
“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公司缺乏不被其他人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北京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史蒂文·怀特分析道。
在光伏行业中,中环光伏是一个例外。 其母公司天津中环股份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于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在半导体材料(自1958起)和太阳能电池(自1988起)制造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积淀,在单晶硅生产和晶片加工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