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谓大起大落,既实现了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的嬗变,又经历了产业景象由盛而衰的转折。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以及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中国的光伏产业陷入全行业亏损。对于光伏产品转战国内市场,民众认可度低的背后原因,以及光伏入户的前景等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万军博士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记者:我国太阳能产能巨大,但利用率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却不高;光伏组件出口量大,但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却很小,居民接受度也比较低。这貌似是有些矛盾的现象,您认为根源在哪儿?
万军: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政府扶持政策的特点是生产者导向,它立足于产业的供给端,以支持生产企业的成长为出发点,对启动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则重视不够。与中国的光伏制造业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国内的光伏装机需求增长非常缓慢,中国的光伏装机量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不高。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明显不足,产能扩张只会加剧供求矛盾,消化巨大的产能最终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进而导致中美、中欧之间的光伏产品贸易摩擦。
与发达国家偏重于向光伏使用者提供补贴以启动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不同,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重点在于扶持光伏制造企业的迅速成长。由于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非常频繁,市场不确定性很强,商业模式也不成熟,为了避免巨大的投资风险,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规模一般不宜很大。但国内很多地方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大规模的光伏投资,最终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多晶硅和电池组件的价格狂跌使光伏企业普遍陷入财务困境。这说明,在市场需求尚不明确,技术进步速度和方向难以预测的情况下,过于强调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并不可取。
记者:您怎样看待光伏的分布式应用的前景?
万军:从产业特性来看,分布式应用是光伏应用的发展方向,并受到目前产业政策的鼓励。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计划当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400万千瓦,其中,地面电站600万千瓦,分布式应用800万千瓦。这个规划看似利好分布式应用,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个目标难以实现。尽管鼓励分布式应用的多项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但大型地面电站目前仍得到投资者的追捧,大型地面电站比分布式光伏应用有着更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建设一座大型电站,投资者可以预先根据光照情况、上网电价、投资规模等指标参数,计算出较为确定的投资回报率。
但分布式发电则有所不同。虽然政策利好频出,分布式发电应用仍然存在例如屋顶产权分散、统筹规划不易等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尽管分布式光伏的度电补贴政策已经明朗,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投资回报率不够清晰,相关的商业模式也并不成熟。屋顶光伏应用的回报期通常按照20年来测算,如此长的回报期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必然影响他们在企业厂房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分布式光伏应用中的政策支持日益完善,投资回报不断趋于合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记者:在国内,光伏发电的技术约束在哪里?如何突破?
万军:光伏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平价发电,即光伏发电成本接近甚至低于传统能源的度电成本。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光伏组件价格应当不断下滑,从而大幅降低项目总投资。
太阳能发电在国内的市场运用之所以缓慢,是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发电上网问题的制约。光伏发电上网不仅涉及到配电网的改造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它冲击了现行的电网运营体制和电费定价模式。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电网与光伏发电主体之间如何结算?在补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补贴才更有效?以及智能电网的改造等等。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光伏发电需求侧的扶持力度,但随着光伏装机规模的扩大,大量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电力系统,电网企业可能会因此承担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要保持较高且持续的并网速度,国家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利益,协调推进行业发展。
原标题:社科院万军:“光伏入户”前路漫漫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