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能源成本的上涨、电力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环境冲击等挑战,迫使能源发电、分布、管理与使用等各方面必须加快创新的脚步。属于新兴产业的光伏电站产业,成长波动必然较传统产业剧烈,且因新技术不断研发,产业环境变化快速,在发展的数十年来遭受不少发展上的质疑。然而就长线来看,趋势仍旧看好,是太阳能产业欲求存活,关键还是在于技术的不断精进与超越,以及长期的安全稳定性。
价格续跌促进电厂投资无独有偶,半导体业者主导的光伏技术,也开始走向每年产能倍增但价格减半的类似“摩尔定律”趋势,但价格的递减,则逐年推升光伏光电的安装量。历经前几年的激烈竞争,根据网络数据1,相较于2007 年超过 4 美元/ 瓦的成交天价2,晶硅光伏板的报价今日已经跌到 0.53 美元/瓦的历史低点。虽然离市电同价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若加上长期设备价格分摊、输配电成本降低、碳排放减少与用电效率增加等效益,太阳能有望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举足轻重的电厂设施亦指日可待。二月初,美国在加州启动当时全球最大的光伏电厂,发电功率已经达到了 500MW的规模,占地面积达将近 13 平方公里,已经接近核能机组的 1/2,能够提供将近20 万户的民生用电!日本与德国业者也在日前宣布,双方在日本合作打造全球更大规模的光伏电厂,希望可逐步补上日本因福岛核灾所面临废核的用电缺口!
目前全球的光伏系统业者,从芯片、组件、变频器,均大幅继续扩产,甚至部份组件厂商也加入系统建设的行列,直接瓜分全球电厂大饼,这样一来,除可取得较高毛利的系统市场外,更可以避免因竞争而削减的组件售价,也可减少面临倾销诉讼的压力。
摩尔定律发威 – 技术先进但市场落后光伏电价与市电终究会迈向黄金交叉点,光伏挟带着构造简单与安装容易的优势,终将继续前进,就如同智能手机、LCD 屏幕与 LED 照明的发展,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光伏经济即将启动之际,产业营运模式却尚未走入系统化,有人靠政府补助、有人自营自用,市场上流通的交易价格仅有组件与变频器,却无系统的整体价格。这好比过去计算机 DIY的时代,由个人分别购买屏幕、主机、键盘与电源产品,有些人又增添各式各样的零件,结果组装之后,却发现整体的菜单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
营业模式的失衡主因在于虽有专业分工,却没有整合协调。比如光伏模块的公开交易价格,与大致的保用年限均有客观的数据,然而针对关键组件的变频器,虽有公开的交易信息平台,却无保用年限的数据,因此无从了解变频器与太阳能模块的供需失衡情况。再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大多数的光伏模块以直流电输出,其难以直接用于家用,因家用电子设备多采用交流电的输入,所以直流电的输入会被判定为有问题的电源而无法运作。这个情况也类似于现今数字电视系统的窘境,大多数人都有了高画质甚至 3D 的 LCD 电视,但节目的画质却因输入讯号仍为模拟讯号,而停留在传统的模拟时代!零部件走向系统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专业分工造成半导体与电力产业各弹各的调,一边是奈米级的无尘室技术,另一边却是相对劳力密集的现场技术,尽管都是高科技,但却各自封闭无法整合。系统商因此只能分别处理,于是产生了有零部件采购标准却没有系统标准的怪现象。
太阳能模块标准 UL 1703 可以追溯到 1980年代;太阳能变频器标准 UL 1741 却直至1990 年代后期才开始讨论;而太阳能系统标准更是到了 2002 年才在美国国家电工法规会议中被讨论;现场施工安全验收规范则在 2005 年推出。显然地,在无整个“系统产品”的认证规范可循下,形成的状况是:采买了模块与变频器后,必须由水电承包商组装,接着再由技师或者官方检查员现场检查后才能使用,因此缺乏整体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