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加央没曾想到,他22岁时踏在大山里的脚印,最终“撬动”了160万元的中央部委项目。
他来自华北电力大学,是该校历年来近3500名走入贫困无电地区的大学生之一。
今年6月初,华北电力大学的“绿色电力照亮长征路”项目,被政府部门、大型企业一起看中,成为民政部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之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多数高校的“常规项目”,活动效果常在学生回校后戛然而止。但这所高校,为何能“改变常规”,甚至撬动了一个全新的“能源脱贫”模式?
点亮一盏灯,改变贫困村
江西省兴国县齐分村,就是项目“点亮”的地方之一。
它地处革命老区罗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收入微薄。村里的刘大爷今年已经73岁了,每天去山上采茶打工,一个月能收入1000多元,多年的劳作还让老人落下了一身疾病。
剥开贫困的外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华北电力大学师生敏锐地关注到,这里的贫困,与“缺电”如影随形。
“由于供电半径过大和电力线路老化,该村电力供应质量较差、电压低,电饭锅的饭都做不熟,常年吃的是‘夹生饭’。冬季雨雪天还有停电情况发生,供电质量急需提高。”华北电力大学团委书记林长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项目第二个要点亮的地方,在2500公里以外。
它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沿,乌鲁木齐县永丰渠乡的黑家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4团牧二场。88.09万亩草场,均属“无电区”。
“那里根本就没有公路,非常难走。但为了调研,我们已经进疆好几次了。”华北电力大学团委副书记王集令说,“现在牧场户数210户,都是哈萨克族。”王集令和师生们走进一户户牧民的简易帐篷,看到的,只有起居用品和炉灶,没有现代化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