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1年间的光伏热浪,激荡着无数企业家的心。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产能扩张下,世界的太阳能电池产能由2009年的13GW,成长至2013年的60GW,然而,市场规模却只由2009年的8GW成长至2013年的34GW。其中,2013年相比2012年的市场成长率不足10%。产能的过剩结合双反和补贴的下降不单令价格暴跌,同时也改变了市场的成长曲线和区域分布,企业血流成河。当前,期望通过价格的下降去推动市场的成长并吸收过剩的产能已是不可能的,期望世界各国通过加大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去促成光伏产业的全面复苏也是不现实的。
实践证明,各国政策的滞后性,是促成光伏市场波动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光伏发电系统的定价上限受投资回报率制约,而在实现平价并网前,制约定价上限的是各国的光伏补贴。而定价的下线则受成本制约。而每一个系统内模组、逆变器、支架等价值的分布只是整个产业内部的宏观博弈的结果。撇除中国的政策性因素导致市场的过渡性亢奋,世界市场的现存规模是建立在2013年的产品价格上,这一年的模组价格在US$0.53-0.65/Wp之间波动,全年平均值大约在每瓦0.6美元。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将促使市场动力的减弱。
由长远的眼光看光伏产业,企业能健康生产的前提是光伏发电在平价并网的前提下,投资者仍能有合理的收益,而企业也有合理的利润。这并不是梦想,而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由宏观的角度看当今光伏的产业链条,每瓦晶硅模组的现金生产成本大约在0.55美元,还未算行政及营销成本,企业有些时候可能会有低于这个现金生产成本值,但这只会出现在产业链其它环节流血时,并非企业长久之计。通过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使能耗大的上游企业迁往低电价地区虽然可降低产业链的现金生产成本,但重新布局的投资成本将使整个产业承受更重的债务负担。中国的整个光伏产业的动态总负债估计超过200亿美元,每瓦电池模组承担的利息成本超过3美分,假如每瓦模组卖价能稳定在0.7美元,产业链可有0.1美元的折旧前利润去支付利息和本金,这样推算得出:整个产业到2025年才可以保持静态情况下还清银行贷款。然而,由产业经济的角度和公共财政资源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命题,建立在每瓦0.6美元价格上的政策市场,最终只会把价格向更低的方向推动,各国的公共财政也不可能通过补贴电价去为我们的200亿美元债务买单。我国的光伏产业要从真正意义上再站起来,必须通过产业革新实施自救,不能期望政府通过注入公共财政资源去挽救。
由平价并网推导未来的组件价格
我们经常会讨论这样的一个命题,2030年,世界的电力总需求将超过30万亿度,按当前技术手段推算,光伏发电占到市场的10%是绝对没问题的,这样算来,世界最少可容纳3000GW的太阳能电池。因此,目前通过利用公共财政资源所释放的市场,只是市场总容量很小的一部分。那么要释放整个市场的能量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国的光伏产业能否满足这些条件呢?要解开这道命题,我们要跑到华尔街和各国的超市做调查。根据调查,专业的投资者要求超过8%的内部收益率;家庭主妇要求3年省下的电费可以足够支付系统的成本,有财务支持的情况下不超过5年,在这样的条件下超过90%的人会为自己的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使光伏进入家电化的年代,使市场实现另一波的井喷式增长。由于世界各国的电力价格不一样,电力价格的组成结构也不一样,我们的评估是假设在一年结算期的净电表计量法上进行。要释放家庭主妇的购买力:
每瓦系统投资的市场触发点=5x每瓦年发电量x每度消费用电价格
每瓦系统投资的市场爆发点=3x每瓦年发电量x每度消费用电价格
通过以上的方式去推导,我们发现在系统安装价格达到0.7美元/Wp时,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地区光伏家电销售概念的要求,这一块市场的启动线是每瓦1美元的家庭安装成本。分布式的发电至今已是世界主流,而当地面电站的投资成本达到0.7美元/瓦时,在大部分高日照地区也可实现电厂层面平价并网,与其他的能源展开竞争。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