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光伏资讯 > 光伏要闻 > 正文

航天机电何以“软着陆”终端光伏电站?

来源:pv-tech发布时间:2014-04-02 00:00:00
索比光伏网讯:ht_saae_pv_620_633_s.jpg (620×633)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航天”命名的A股上市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板块涉及新能源光伏、高端汽配和新材料应用,对于其2013年业绩,在长城证券等分析师的评级中,航天机电以深耕细作、广泛布局获得“强烈推荐”及“买入”投资评级,其中 2012年末剥离神舟硅业,经营策略转向光伏下游电站,盈利大幅增加,光伏电站运营出售带来的收益及商业模式为其带来很高关注度,而在终端收益背后,来自制造端的支撑显现出航天机电的另一股实力。

2011年始,国内不少光伏制造公司相继酝酿转型,从生产制造往终端电站方向发展,然而不是每家都能成功,此前庞大的制造产能使得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承受来自现金流、人员配置、业绩等方面的压力。航天机电的转型主要围绕终端进行,从组件制造转为光伏系统、电站EPC,目标形成GW级电站运维能力,进入前三,同时探索分布式商业运作模式与光伏系统发电性价比。

精简的制造端让现在航天机电的转型更加从容自如,当年的布局是先见之明?还是深思熟虑?

适度规模 寻找平衡点

2008年任上海太阳能科技总经理,2011年起任航天机电首席技术官的张忠卫博士的答案是:“与企业对自己的定位有关,航天机电目前在光伏市场的定位是做最快的’第二’者,生产制造方面不单纯以规模致胜,注重核心产能,不是越大越好,我们更看重技术与质量。”

这与GW级光伏制造商的策略截然不同,从2008年起,各大一线光伏上市公司如英利、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开始持续扩张产能,以规模争夺市场,直至2014年各自产能已接近3GW。相比他们,航天机电只能勉强算在第二梯队,尽管,2014年航天机电也有扩产的考量,,但是却并没有在产能上向一线厂商看齐的打算。

“在我看来,需要讲究平衡,我们一直在算我们的平衡点。虽然产能扩大可以带来市场及降低采购成本,但投入的资金也很大,风险并存,最后肯定会有一个交叉点。前几年我们判断500MW是一个资本平衡点,而眼下平衡点是1GW左右,为此我们在考虑进行适当的产能扩张。随着全球市场容量的增长,平衡点也会发生变化。对航天机电而言,产能不一定在第一梯队里,但技术必须是第一梯队, 技术降本的后面才是产能释放进行降本。”对于规模制造张忠卫有自己的见解。

他表示,现在产能1.5GW以上,资金风险指数会越来越高,规模背后需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产能需要得到释放,这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销售压力,势必会增加管理结构成本(市场营销、人工、财务成本等)。如果产能无法得到释放,电池片制造端首当其冲,生产线一旦停产,设备折旧分摊会很高。航天机电不宜这么做,我们追求一个产能平衡点,可退可进。

航天机电放弃了“产能至上”的扩张模式,而是选择观察、寻找平衡,直至找到适合企业本身的生存方式,并尽量创造有质量的“生活”。

这也跟企业性质有关,国企的步子向来是以稳定为基调,相对少了民营企业的激进与冲动,航天机电也有这一特点,管理层倾向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这样的风格一方面使得业内对航天机电印象并不深刻,初入行者甚至未必了解其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则是使其在发展的每一步都走的更扎实稳妥,此次转型的基调同样如此。

技术支撑

航天系统央企的出身,技术与经验成为航天机电的显著优势,而以张忠卫博士为代表的研发技术团队及管理体系是其中关键的“软实力”。

张忠卫给航天机电光伏技术定位在“领先者”而非“领跑者”,他的观点是:在技术上处于一线梯队(不一定是绝对的领先者),只要盈利模式对头,就能赶快出效益。目前,航天机电现有生产线平均效率是单晶19.3%(后续P型单晶平均转换效率有望达到19.5%以上,而N型单晶预平均转换效率期将达到20%以上),多晶18.0%。

2008年以来,太阳电池批产平均效率每年约提高0.5%,提升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一直是太阳电池生产商追求的目标,也是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技术拥有更广泛应用的有效途径。为此,太阳电池生产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为提升效率做不断的技术尝试,同时绞尽脑汁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航天机电电池片的研发线投入超过1.5个亿,每年还有持续几千万的投入。张忠卫认为,对于技术发展同样需要保持清醒。有些技术实验室能做到很高效率,但未必量产也可以。如果是用新增设备和工艺来实现,不能光看设备目前有无卖点,而是看技术的拓展性、产品寿命周期、批产设备的降价潜力、给产品带来的性价比提升等。

“现在航天机电在各个技术方向上都有做研发探索工作。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一是不改变目前的硬件条件,改进技术和引入新材料,最大程度发挥现有生产线的潜力;二是在现有生产线基础上进行局部技改,最大程度的提高产品性价比。有些局部新技术投资较大,拓展空间却不大,如果效率的阶段提升是以很大的资本付出为代价,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意义。”技术出身的张忠卫并不盲从技术,而是注重结合市场及企业立场选择最合适的技术。

2013年中国光伏制造商对与印刷工艺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设备的进一步更新、导电浆料的进一步升级,使超细栅线太阳电池金属化逐渐成为可能,业内知名光伏公司纷纷推出了四主栅、五主栅电池及组件。

2013年11月28日日本东京,航天机电也发布了新型高效Multitech太阳电池和组件,新产品采用最新四主栅技术。目前,航天机电高效多晶四栅已得到批量验证,采用新一代高效硅片,平均效率18.0%。高效四栅组件的平均功率达260W以上。

张忠卫认可多主栅技术是目前常规电池组件技术改进的主要方向之一,他介绍道:“多栅电池可以降低串联电阻,提高0.2%的电池效率,同时降低组件CTM约1%,使组件功率挡位提升为一档(5W)。多栅技术使电流分散,减少热斑,同时焊带可以做的薄一些,柔软性强了,组件的可靠性提高了。 这项技术基本不会增加材料与工艺成本,只需在电池测试设备与自动焊接设备上做少量升级,我们现在五主栅电池也已经做出来,是国内第一家拥有五栅电池自动焊接批产技术的公司。”

“但是做到五栅是一个临界点,五栅以上是十五栅、二十栅,以目前的封装技术四栅和五栅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国外在这块技术早有追溯历史,现在关键是我们可以用低成本的批量化手段来将其实现,高效低成本、快鱼吃慢鱼是光伏产业的主旋律。”张忠卫强调成本,同时看重技术的可优先实现及延续性。

出于以上考虑,单晶技术方面航天机电倾向N-PERT(双面钝化)技术,它的优势是采用N型衬底、无衰减,可双面发电,部分技术可用于研制IBC电池,航天机电目前用PERT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将电池效率做到20.5%。“N型硅片成本和工艺成本是决定PERT电池能否大批量应用的关键,眼下N型硅片成本还较高,但N型单晶硅片制造商中环、隆基、卡姆单克、锦州阳光、上海申和等都在生产,降本只是时间问题。”张忠卫客观分析道。

对于未来新一代高效太阳电池技术走向,张忠卫表示:“从目前技术分析,多晶批产效率极限是19%左右;类单晶的极限是19.5%左右;单晶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加上PRET、PERC等技术,单晶极限是21%左右。未来高效电池技术能成熟商业化的仅有2种:日本三洋/松下HIT电池与美国SUNPOWER IBC电池(两者结合的HBC电池正在探索中),IBC电池与HIT电池的共同优点是均能获取24%以上的高转换效率,均能适应薄型硅片,弱光相应好,无PID,单位面积发电量大。两者也各有不同的缺点,IBC设备投入大、工艺复杂、对硅片要求高,成本也高。而HIT则是设备、TCO和银浆成本较高、界面稳定控制技术难度大、对硅片电阻率均匀性要求也高。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及需求进行选择,航天机电会加大3-5年前瞻性研发的力度(如高效低成本IBC电池),为2016年后产业的升级换代打基础。”

创造最优发电性价比

一手建立航天机电光伏技术团队的张忠卫统筹负责航天机电电池、组件和系统技术。他表示:“电池技术的积累需要体现在组件上,我们追求的不光是电池片的效率,更关注组件输出功率,组件质量是保障电站稳定运行及发电量的关键;我们最终关心的是整个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发电成本,提升系统效率,实现整体优化至关重要。”

航天机电少有开工不足的烦恼,700MW的产能时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要外购。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组件制造并没有松懈,与电池制造端的态度一致,张忠卫将军品质量的理念带到了现在的组件生产中,经过精心研发生产的电池片运用在组件制造端,没有道理不做的更好。张忠卫采取的是“两头紧,中间严”的管理办法,对进货与出货两端做好检验把控工作,严格生产,典型的“产能适中而生产精”。

生产出来的组件质量得到保证,更容易获得市场及客户的认可,得益于此,航天机电的产品陆续登陆海外市场,并进入了以质量服务作为首选要求的日本市场。

“我本以为日本会象中国一样,大型地面电站更容易起来,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日本土地是一块一块制定的,还需要举行各种听证会,不容易立项建设,时间周期也比较长。所以日本不会大规模爆发地面电站,而是会陆续开发,地面电站将与分布式发电同步进行,甚至地面电站会更好。也正因为此,日本的市场是持续的,对于我们而言是有利的。”张忠卫表示看好日本市场,也看好单晶组件。

在张忠卫看来,不管单晶多晶,最后都是要走到平价上网,谁性价比占优谁获得更多优势,所以现在整个晶体硅市场,80%是多晶,20%是单晶。这跟市场息息相关,根据目前形势,三年之内多晶还是占优,毕竟还有那么多土地空间可以开发。但论潜力,单晶的希望更大,多晶大批量生产做到19%也就差不多了,但单晶有上升空间。单晶批产平均效率达到22%,将是单多晶的分水岭。

他同时表示,组件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最优设计,需要追求最优发电性价比。

比如一个3KW、5KW的民用分布式发电系统,不以建设成本计算,就综合成本而言,发电量高回报率高,采用单晶组件更合适。单位MW的产品发电量越高回收期越短,大型地面电站也是如此,再加上采用对应的组件产品可以更好地帮电站业主实现更高收益率。

近几年,航天机电在不同的区域开发电站,这些地方拥有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因此对组件的性能需求也各不一样。终端的需求很快的反馈到了制造端,张忠卫看到了晶硅组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崇开发不同的差异化高效率低成本应用产品,比如针对沿海、水库等潮湿的应用环境,采用抗盐雾、抗PID组件;人畜居住集中的分布式系统发电,则开发智能防火组件;沙漠等高温、通风较差的地区,推荐低工作温度组件;西部大型地面电站,采用耐高压组件等,他将此称为“全局优化战略”。

反之,拥有良好质量控制体系,自主生产质量可靠的组件为航天机电带来另一优势:对光伏电站质量的保证。

电站与制造端的相互影响配合,无形中增加了彼此的竞争力,拉动了两个业务版块的发展,这种立足于制造端,转型电站的模式,打造精品工程的模式,势必会让这家低调务实的公司崭露更多成绩。

责任编辑:solar_robot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GF-solarbe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索比公众号
推荐新闻
返回索比光伏网首页 回到航天机电何以“软着陆”终端光伏电站?上方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