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围堵下,中国光伏业欲以“走出去”突围。由于全球光伏业正经历洗牌,走出去的机会不少,但这条道路并不平坦。浙江正泰的经验说明,做好功课,顾及被收购方及利益相关方的关切,才能抓住机会。
收购价格省了四成
今年两会期间,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透露,该公司收购了德国老牌知名光伏企业Conergy旗下一家组件厂。
3月21日,具体负责该收购项目的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陆川接受记者专访。据其介绍,此次收购为资产收购,价格不到600万欧元。类似的中国国产自动化生产线加上所有的厂房和动力设施,投资在1400万欧元左右。如果是全德国产自动化设备,价格将再高出40%左右。
昨日,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表示,“双反”对国内光伏产品出口挑战很大,之前的“好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他表示,该组件厂是正泰太阳能制造进行全球布局的重要战略考虑,主要针对欧洲居民的太阳能消费市场。
“双反”自损欧盟产业
德国Conergy公司曾是欧洲最大的太阳能集团。然而,在债务较多、产能过剩和价格暴跌下,Conergy于去年7月份宣布申请破产。
据陆川介绍,之前Conergy是正泰的重要客户,双方对彼此都比较了解。当时,Conergy旗下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组件厂除了自己生产组件,还采购一部分中国贴牌生产的产品。
去年,欧盟对中国太阳能板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下称“双反”)后,对贴牌生产模式冲击很大。尽管后来中欧双方达成最低价格承诺,但高额的出口价格还是让贴牌生产走向衰落。
根据承诺,中国出口欧洲的光伏组件价格不低于每瓦0.56欧元,每年配额7吉瓦。陆川说,0.56欧元远高于原先中国组件销往欧洲的价格(每瓦0.47~0.5欧元),甚至高于韩国的出口价格(每瓦0.52~0.53欧元),而同欧盟的生产价格(每瓦0.54~0.56欧元)的高水平持平,这意味着很多中国企业丧失了价格上的竞争力。
“双反”后出现的一个恶性循环:欧盟企业要么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购买组件,要么还在欧洲本土继续生产,导致一些电价不是很高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因组件成本价格上升而无法推进,进而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