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题待解
前景可期,现实却依然残酷。目前,光伏企业依然面临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的实际困难,融资难题,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掣肘。
专家表示,理论上讲,企业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的建设,进而转卖电站获取盈利,试图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同时消化大量库存。但由于上网电价补贴细则和年限等政策并未出台,加之对电站质量的疑虑,国内的光伏电站出售环节并不成熟,保险、基金等资本市场有实力的潜在电站业主,还在徘徊与观望。另外,进入光伏电站,需要不菲的投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角度来看,一个家庭屋顶如果建设一座由30块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组成的容量4.5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前期需要投入4.5万元,预计8到9年收回成本。“目前,国家、地方政府和供电部门对光伏发电提供很好的政策和服务支持。但是对于个人用户而言,0.42元的补贴力度还是有点偏低,如果能够进一步降低前期投入成本,短期收回成本是最理想的。”
一般来说,分布式光伏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利益相关方较多,运行风险较大。全国政协委员、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应引导国内分布式市场逐步由实体项目层面商业模式转变为聚焦于开发、融资和运营一体化实现实业与资本相融合的商业模式。
美国华尔街流传着一句名言:“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对于目前炙手可热的光伏电站市场,只有将光伏电站的交易属性明朗化、清晰化,才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正因为此,也有人提出,光伏电站投资和运营在国内还属于新生力量,有力度、可执行的扶持政策不可或缺,一套完善的电站商业模式也亟待建立和明晰。这是给予投资者信心并让其获得稳定安全收益的保障。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