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信托行业出现违约之后,3月7日,超日债无法按期全额付息,成为中国债券史上首单违约的公募债券,并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交易所高收益债券价格普遍回落,而华锐债首当其冲,或成为“下一个超日债”。3月13日,因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天威债暂停上市,新能源企业债接连“中招”。
“买了超日债后,我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上海投资者王华(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11超日债”指的是上海超日太阳(2.59, 0.00, 0.00%)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日”,股票名称“*ST超日”)于2012年3月7日发行的公司债,总发行规模10亿元,当时票面利率为8.98%,今年3月7日是第二期利息原定付息日。
3月4日晚间,超日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从而正式违约。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
最近几个月,是王华退休后最忙碌的时候,为了挽回超日债违约损失,他与超日债维权投资者们成了上海市信访办、上海证监局等机构的常客。目前,王华与其他超日债投资者准备参加3月26日中信建投召开的债券持有人会议。
养老投资变冒险
王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维权队伍中,多数投资者是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最大的是一位来自武汉的投资者,已经80多岁高龄。”
与股票投资者不同,这些投资者并不能承担较高的风险。
“当初购买超日债就是因为风险低,债券募集说明书上明确表明了债项评级为AA。”王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实在没有想到买债券也有高风险。”
更有不少投资者为父母或者自己进行了养老投资。
来自山东的债权人安平(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当时,我想帮父母用养老钱进行投资。由于AA级的债券此前从未出现违约风险,比较稳妥,便考虑购买AA级别的公司债。”2012年11月,安平给父母买了128万元的“11超日债”。
“原本想要跑赢通胀的,却弄得本金岌岌可危。”安平说,“其实购买超日债后,风波不断,先是公司业绩大变脸,再是董事长跑路传闻。但在投资者购买债券时,这些风险却都没有披露出来,也没有任何的风险提示。”
基于超日债风波不断,违约预期较高,早在2013年底,投资者已经开始进行维权活动。
“基本上,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信访办、证监局以及超日公司,我们都跑遍了。”王华告诉记者,“少的时候八九人,多的时候二三十人。”
3月11日,从上海市证监局回来的王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上海市奉贤区区政府、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证监局正在联合调查超日债违约,但还没有结论。”
日前,投资者终于等来了中信建投的表态。作为债券受托管理人,中信建投3月11日公告,将于3月26日下午召开“11超日债”2014年第一次债券持有人会议,以获得进一步维权的授权,内容包括就逾期付息对超日提起民事诉讼、依法处置“11超日债”担保物用于付息,以及授权受托管理人有权代表债券持有人参与超日整顿、和解、重组或者破产的法律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