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奖项一般授予做出突出贡献却没有得到过个人奖项的大师。电影圈前有卓别林、希区柯克,后有黑泽明。
他很少站在镁光灯下,也不怎么喜欢说自己的企业如何,产品如何。他见证了中国光伏行业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起起伏伏的整个过程,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第一批电池片厂的建线经过,包括尚德、英利、天合、中电、林洋(现韩华)、晶澳等一线大厂,与这些大厂的创始人和掌舵者们也都相交匪浅。
他是进入光伏行业最早的设备专家,研究员级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钟情于装备制造的同时,也为国产设备受中国的工业基础配套影响忧心忡忡;他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简称CETC)48所奉献了整整27年,身上染上了湖南人直爽、豪迈的性格,到现在还为外界对施正荣博士的一些误解鸣不平。
借用他自己的评价:“我只是一介书生”。谈兴浓时,书生意气,指点江山。
不欺少年穷
1989年初,26岁的王俊朝作为扩散炉课题组组长,带着十几个技术人员,凭着几张国外设备照片、一份技术指标表和简单资料,花了近两年时间,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半导体用微机控制扩散炉,并通过国家电子工业部主持的鉴定。
2001年,广州一家做光伏灯具的企业老板,坐飞机找到在京开会的王俊朝,跟他说电池片都是进口的,价格贵不说还经常买不到,能不能自己做?这位老板给王俊朝带来了国内第一条5MW规模的电池生产线的订单,也带48所走上了光伏之路。王俊朝开始摸索如何用之前半导体设备的经验满足光伏生产需要。那时当年的几家老牌光伏生产企业目前硕果仅存的只有宁波太阳能(现“日地太阳能”)和云南半导体厂(现“云南天达”)。
拓日新能源是王俊朝涉足的第二个5MW生产线。这在业内算是元老级的企业了。“我们当时开发的设备是扩散炉和刻蚀机,PECVD设备还没有出来。”王俊朝回忆说。
王俊朝现在在深圳。广东有句俗语:“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
在当年帮施正荣改造尚德第一条产线的时候,他还在长沙48所任主管技术及市场的副所长。或许他还没有听到过这句话,但2001年青岛光伏会议听闻施正荣说要做10MW的电池生产线而被业内人士惊疑不屑的时候,他却吩咐手下,多关注下这位施博士。“那时还谈不上光伏行业,全国性光伏会议只是三四十人,当时国内才总共4.5MW的产能。施博士的一些思路明显透着些与众不同,我发现这个人很有想法。”他如是评价施正荣。
2003年,施正荣找到王俊朝,谈关于尚德首条生产线的改造。”4个月后,产线改造成功,施正荣连称没想到王俊朝的团队那么专业,这个只有几十万元的小订单也由此拉开了光伏装备国产化的序幕。2004年,苦熬了一年的尚德产品大卖,48所的业务也接踵而来。天合、中电、晶澳、林洋、英利,几乎所有当时国内的一线企业,第一条生产线的建设王俊朝都曾参与过。有了尚德做榜样,其它企业照着做就能赚钱。王俊朝带着48所设备队伍,投入到了紧张的生产和研发之中。到2009年前后,48所的整体年销售额已经从过去的每年一亿左右猛增到十亿以上。
如果说王俊朝在刚见到施正荣时就能慧眼识人,发现此人外表气度不凡,胸有满腹锦绣,那纯属子须乌有,他对施正荣的欣赏始于倾听。正是这种真诚待人、虚怀若谷,不欺少年穷的心态,让王俊朝不止赢得了施正荣的友谊,也与业内众多日后的大佬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2002年,苗连生找王俊朝做铸锭设备,王俊朝推荐他上电池线。老苗起初犯倔不肯,后来还是从美国引进了一条5MW的电池生产线。
在给天合做第一条生产线的时候,王俊朝和高纪凡聊了两个小时行业,敲定合作合同却只用了10分钟。
责任编辑: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