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制定需加速
业内人士对组件出现的质量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上海航天机电技术和质量负责人陈国良表示, “组件质量问题确实存在,但问题不仅仅出在组件本身,还包括成本下降、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维护等,都会涉及到质量问题。”他介绍说,对于组件质量问题,其实并不一定完全发生在组件制造阶段,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会造成组件的微裂纹。
“尽管光伏行业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评估标准,但光伏质量标准在很多方面体现的并不成熟。”晶科能源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金浩说,比如在控制质量方面,我们使用的都是IEC标准,IEC标准适合某些场所,现在分布式电站建设环境非常综合,因此组件能否具有25年的使用寿命,在学术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付波也明确表示,光伏组件现在的认证测试更偏向于可靠性测试,其实可靠性测试并不是寿命测试。从组件设计方面讲,如果换了材料,若没有经过长期严格的考验,它必然在下游产生新的失效问题。他告诉记者,在分布式电站建设过程中,行业内有些企业会偷换价格便宜的材料。行业内若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材料清单,且这个材料清单必须是长期被认可的。
组件厂商应该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生产组件或应该为组件划分一定的等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内客户表示,现在的组件标准都一致,并没有区分哪个组件用在地面上哪个组件用在建筑上,用在农业或仓库上的组件,应该要求更低一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现在单一组件标准无法适应不同气候区域。中国的气候区域比欧洲单一国家复杂多了,有高温的、潮湿的、干热风沙的,也有沿海盐碱腐蚀环境的,甚至还有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的。在这么多气候区只用一个标准来考核组件质量并不合适。”在他看来,环境严苛的区域对组件质量的要求就高,而那些环境温和的区域对组件质量要求没那么高,如果再用最高的标准去要求,反而会造成成本的浪费。这就要求电站开发商在前期对项目环境进行勘查时就要形成对组件质量的要求框架。
为了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及标准化工作,国务院发布的光伏 “国六条”细则也曾经明确指出,为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要推进标准化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光伏材料、电池及组件、系统及部件等标准体系,完善光伏发电系统及相关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等。但总体来看,我国光伏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着滞后现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光伏行业标准修订速度过慢,急需的标准虽已获得成功立项,但由于标准研制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发布实施为行业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