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山脚下,中电电气(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厂房,四周挂满了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过几天就能并网运行。这个2兆瓦的金太阳屋顶项目,今后一年能产出200多万度电,解决公司三分之二的用电。从过去90%以上的市场依靠国外,到现在约六成的市场在国内,中电电气上海公司不仅把光伏分布式电站装上企业的厂房,还把光伏系统装进了老百姓的屋顶。由此,公司也实现了在“光伏寒冬”中的突围。“未来3个月,我们到手的订单就有200兆瓦,还不包括一些已经在洽谈的项目。
”中电电气上海公司总经理蔡建峰说,眼下唯一的烦恼,是产能跟不上。然而就在5个月前,蔡建峰还在为企业的生存担忧。2010年,成立仅3年的中电电气上海公司创下年销售额30亿元的峰值。但此后,受制于光伏产能过剩、“双反”欧美等因素影响,光伏行业一直不景气。今年6月,欧盟对华发起光伏“双反”,各大银行相继对光伏企业进行抽贷,光伏产业进入“寒冬”。
“没有订单,车间基本停产,公司账面上最惨的时候只有几万元资金,工资都不够发。”内忧外困之下,一千多名员工的企业要怎么“活下来”?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海外市场行不通,就主攻国内市场。很快,中电电气上海公司就与国电、华电、中电投、上海航天机电(600151,股吧)和宝钢等国企展开密切合作,订单络绎不绝;欧美市场不景气,就开拓亚非市场,日本、印度也相继传来好消息。
有了订单只是救活企业的第一步,对明年乃至更远的将来,蔡建峰仍表现得很谨慎。他说,光伏产业的暴利,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这一轮“洗牌”,国内约有三分之一的光伏企业已经出局,“但现在光伏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从20%下降到了5%。”
要怎么收,就要怎么栽。继续单纯地做产品、卖产品,显然已难以为继。中电电气上海公司迅速调转发展战略,制定了大型地面电站、分布式电站、民用系统的终端发展战略。思路一转,捷报不断。今年8月19日,中电电气上海公司的40兆瓦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入围首批国家能源局1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名录,也是全市唯一一家入围的企业。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内,松江将有10多家企业和中电电气的新厂房一样,在屋顶上建起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将达40兆瓦,相当于年发电量4500万度。目前,包括恩梯恩、龙工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已与中电电气初步达成协议,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其中的10兆瓦项目建设。
比在企业厂房装分布式电站更进一步的,是在居民房顶建电站。家住新桥镇同润花园的徐先生,这两天就忙着给自己屋顶的光伏电站算经济账。今年,徐先生通过中电电气上海公司,在自家的别墅屋顶安装了一套4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徐先生告诉记者,夏天的时候,一天能发12到15度电,“基本能满足每天的用电需求。”眼下,他最关心的则是年底前国家可能会出台并落实的相关补贴政策,“每度电0.42元的国家补贴,如果再加上卖电的钱,肯定合算。”
据悉,目前在松江像徐先生一样,在自家屋顶装上民用光伏系统的居民已有10多户。另一边,不久前中电电气集团针对民用光伏系统推出了一款手机APP应用—“家用光伏Club”,通过这套系统,用户就能实时了解自家屋顶小电站的运行情况。在蔡建峰看来,未来民用光伏系统一定会像空调一样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