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出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从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能耗等方面划定门槛,为光伏制造业发展严把关。在一位东莞光伏业分析人士看来,《规范条件》要求企业年研发费用达1000万元以上将带来一场洗牌效应,逐步淘汰低端产能,促进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
研发及工艺改进费不低于总销售额3%
此次《规范条件》涉及的光伏制造业,主要为光伏用多晶硅、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电池组件等制造行业。原有《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同时废止。
光伏制造业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规范条件》对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的规定。
《规范条件》对工艺的条件,要求企业“每年用在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能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如未达到上述标准将难以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在产能规定方面,要求“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每年3000吨、硅锭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硅片年产能不低于5000万片、晶硅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200MWp”。
此外,《条件》还要求晶硅电池生产企业,符合“多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率不低于16.5%,单晶硅电池组件光电转换率不低于17.5%”的要求。而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则分别不低于18%和20%。
“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自身发展非常关键。”广东易事特电能控制研究院负责人徐海波认为,光伏产业是高端产业,过去全国“一哄而上”带来了产能过剩的后果,而且低端产能占了不小的比重。“研发门槛的提高,能提升研发质量,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