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对光伏市场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晶龙集团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市场,经营业绩明显好转,1至6月份,晶龙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除去晶澳公司,集团公司和控股公司实现净利润8930万元。晶澳公司亏损面也大幅缩减,是上市光伏企业中亏损最低的企业之一,并且毛利率由去年第四季度-4.6%到今年一季度转为6%,第二季度转为8.1%。
近日,随着国内外光伏产业利好接踵而来,萧条两年之久的国内光伏行业,终于开始嗅到春天的气息。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继国家能源局日前批建18个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建设项目后,业界期盼已久的光伏上网电价和电价补贴政策的出台也露出曙光。光伏危机中,晶龙始终迎风挺立的秘诀是什么?在市场日趋利好的情况下,又会有何积极作为?带着诸多疑问,9月6日,笔者与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展开了对话。
“之所以能保持持续赢利,靠的就是技术上始终要领先别人一点点,哪怕是线切钢线上领先5微米,因为这是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能稳步前进的一大法宝”
笔者:晶龙集团在光伏危机的情况下,不仅仅成功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去年实现净利润1.68亿元,今年上半年又实现净利润近9000万元。大家很好奇,晶龙集团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靳保芳:在当前“不求变,即死亡”的光伏产业环境中,惟有持续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方能在市场波浪中挺立潮头。现在光伏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技术实力的竞争,谁比别人领先一点点谁就可能活过来。越是困难时,越要求变,越要变在前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这句话比任何时候都真切。危机当前,晶龙之所以能活下来,就是因为多年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之所以能保持持续赢利,靠的就是技术上始终要领先别人一点点,哪怕是线切钢线上领先5微米,因为这是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能稳步前进的一大法宝。
笔者:为什么硅片线切钢线要努力领先5微米?如果不领先,晶龙可能会面临何种境遇?
靳保芳:硅片线切钢线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和用两根手指拉紧一根绳切松花蛋的原理一样,在钢线外包裹上砂浆,绕在机器两端,把一根长长的方棒切成一个个薄片。在硅棒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只有把硅片切薄,才能比别人多切出硅片。而切薄需要两方面支持,一是把钢线变细,二是要保证切薄后硅片的质量。切片的核心技术在于切割硅棒的钢线,钢线越细切割的硅片越多,谁能切割出又薄质量又好的硅片,谁就具有竞争优势。
技术上领先5微米,晶龙在切片链条打造出核心竞争力。晶龙在切片生产环节,不仅出片率高、质量好,而且每公斤硅棒还能比别人多切出二三片硅片。多切出的硅片,就是多赚的钱。技术创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领先5微米,能使晶龙在光伏寒冬中,任凭风吹浪打始终保持赢利,能帮其实现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若不能领先5微米,晶龙便会随波逐流,再也做不到举世一枝独秀,不再与“亏损、裁员、破产、倒闭”等词擦肩而过,更甚者可能会在此消彼长的技术竞争中被超越、在光伏行业重新洗牌中被吞并。
笔者:技术上领先5微米是晶龙的独特能力和竞争优势,这种能力是怎么锻造出来的呢?
靳保芳:我们靠的是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通过连续技术攻关,晶龙自主研发并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帮企业实现“一刀切出1亿元”。晶龙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90微米切割钢线,切出18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开创线切领域先河。这样年产几千吨单晶硅,每年晶龙就能轻轻松松增加1亿元进账。
微米之差,差之千里。居安思危,技术研发永无止境,晶龙始终绷紧技术创新的弦,愣是把钢线“磨”细5微米,再“磨”细5微米。业内至今还在使用105-115微米的钢线,而我们始终做到至少“领先5微米的距离”。正是依靠这种拼劲,晶龙始终走在市场前列,始终是同行业中生产状况最好的企业之一。自去年以来,当别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时,晶龙线切生产线一直保持满负荷生产,仅线切一项就创造利润近亿元。
笔者:听说,晶龙今年又提出了硅片在原有成本上再降一毛钱,这是怎么回事?
靳保芳:线切全年满负荷生产,保证了晶龙有活干、有钱赚,能继续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市场危机时期,更应拼技术、拼成本。除了核心技术独步市场外,我们另一秘诀就是不断降低成本。截至4月份,硅片成本比去年又降了1毛钱。
挖潜增效,全面推广先进工艺。譬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推广回收悬浮液切割工艺,不再购买新悬浮液,因为旧悬浮液要比新悬浮液价格每吨低4000多元;提高单晶硅棒的单刀切割长度,由去年的600毫米提高到现在的650毫米,使得在同等条件下切片出片率提高3%-4%。我们还围绕生产各个环节,在物料消耗上进行科技攻关,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或试用新材料,降低消耗。改造设备实现生产升级,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