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但在当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依旧面临价格高、规模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难以落实等多重困境。
近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可再生能源就像能源系统里的新生婴儿,在其成长初期,急需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给养与扶持。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顺应市场规律,而不是盲目扩张。
处于起步阶段
按照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孟宪淦表示,由于水力发电已经规模化和商品化,因此,非水可再生能源才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可再生能源”。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非水可再生能源共折合标准煤9475万吨,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6.7亿吨标准煤的2.58%。其中,发电折合标准煤4423万吨、供气折合标准煤1071万吨、供热折合标准煤3424万吨。
截至2012年底,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量共计1383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总量4.977万亿千瓦时的2.78%。其中,风力发电1008亿千瓦时、光伏发电36.5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337亿千瓦时、地热及海洋能发电1.5亿千瓦时。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并未达到很高的贡献率。孟宪淦称,由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小、价格高,尚不具备自主商业化发展的能力,也很难与化石能源相竞争,种种瓶颈都限制了其市场的建立。
“可再生能源不能按照化石能源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初期,只有通过政府的参与,建立市场发展的机制,才能最终实现商品化。”孟宪淦表示,目前,整个产业还处于政策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