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光伏产业有两个常见误区1、误区一:光伏是环保产业实际:用光伏产品发电很环保,但是生产光伏产品就视情况而定了
什么是光伏呢?简单而言就是直接利用太阳光发电,把太阳光辐射给直接转化为电能。完成这一转化就需要光伏产品。中国是全球光伏产品第一生产国,掌控了65%的全球光伏产能和60%的全球市场份额。
利用太阳能来发电一听就很环保,也的确如此,在光伏发电的主体——太阳能电池板长达20年左右的使用寿命中,它都是节能减排先锋。不过,生产光伏产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一种叫“多晶硅”的物质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80%左右。而按照目前国内流行的生产工艺,会产生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当然,只要重视起来,这些污染物都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会污染环境。就怕企业不管。2011年浙江海宁曾经有一起环保避邻运动,当事企业就是生产多晶硅的。根据后来的公报,这家企业没有妥善处理副产物,导致河水严重污染。
除了上游的多晶硅生产,产业链下游的电池组件产业,由于在制作环节大量使用氢氟酸,每天也会产生大量的含氟废料。
总之,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动力和压力去做好环保措施,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行动。而从前两年的一些事件来看,在门槛低,许多企业资质不佳的光伏生产业,得打个问号。
2、误区二:光伏是高科技新兴产业实际:分情况,中国的光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技术含量很低
光伏一直被当作新兴科技产业在对待,因为和节能环保相联系,一度被认为是绝对的朝阳行业。然而,这得分情况看。中国企业其实是在产业链的下端,技术、设备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光伏产业充当的是流水线上的一线工人。而中国相对于欧美低下得多的劳动力成本,也是让普通欧美百姓越来越用得起光伏产品的原因之一。
光伏产业被看好之后,服装、纺织、耐材、防盗门、小钢铁、煤矿、玻璃、钢帘线、起重机等行业的企业都纷纷转型做起了光伏,可见门槛之低。当然,也不是说光伏产业科技含量就低,相反,在国外,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都致力于研发用别的材料来替代硅,以便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光伏产业要人力,更要财力。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要投入的钱很多,设备、原材料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更不用说人工等费用了。因此,也就难怪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去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超过70%。
二、误区背后是光伏生产大国为光伏消费大国“做嫁衣”1、一方面,中国的光伏产业为外国带来了环保发电、上游产业发展等诸多福利
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约合1665亿元人民币)的光伏产品,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量的70%,占中欧贸易总额的7%左右。足以证明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流向。不过,欧盟的“反倾销”可能只是起到“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在此之前,美国也有类似措施,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国内的光伏产品产能早就过剩,许多企业在两三年前就开始举步维艰。而在今年3月20日,中国昔日的光伏标杆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
欧盟内部非常多的人反对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限制。这是因为,中国光伏产品价格极低。原本购置光伏设备开销很大,导致光伏发电的成本几乎“完爆”火电、水电、风电等其它发电方式。在中国的低价产品横行下,许多家庭、单位反而更用得起光伏设备。更主要的原因是,尽管下游产业受到冲击,上游产业却受益颇多,中国机电商会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从德国进口多晶硅7.64亿美元,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额的20%;进口银浆3.6亿美元。此外,几年来,中国累计从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约180亿元的光伏生产设备。
所以,某种程度上这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是一个道理,用低人力成本、环境来“补贴”世界。而许多业内专家就指出,中国的光伏产品便宜是没算环境等隐形成本,另外很多质量并不过关。
2、另一方面,提供了环境和人力成本的中国,光伏发电却并未在国内推广开来
图注: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很小,和巨大的光伏产品产量完全不成比
反观中国,尽管国家推行了好几年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但是效果并不好。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的统计,太阳能发电在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依然微不足道,据统计,2012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量仅为35亿千瓦时,仅占全国发电量的0.07%。
三、“冰火两重天”溯源:畸形的产业发展推手1、政策过分“扶持”行业:骗补贴无项目的空壳公司也来了,产业一片乱象
和节能减排有关的光伏产业,一度被视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受到各种扶持。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老大无锡尚德为例:它在2001年成立,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光伏企业,而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当地政府包括资金在内的鼎力支持。甚至在后来,企业上市事宜被股东阻挠时还出来干预。究其原因,能源分析师韩晓平认为,“大家觉得光伏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上我们的这个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太多的技术,更多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同时还有一些是高污染的、高能耗的,这些产业在国外不做,转移到中国来。而地方通过这个事情能够更多地圈一个地、搞一个开发区,能够发展自己的经济、能够增加GDP、增加它的税收。”各地政府对光伏这样的高科技一时间趋之若鹜,提供土地、资金、税收等全方位支持,都认为能够成为地方GDP增长的门票。据说最多的时候,全国各地有100多个光伏产业园。更高一级的政府也重视光伏,“四万亿”计划就有它。结果看到有好处,对光伏没有了解的人们也蜂拥而至,业内人士就说,“前几年,太阳能企业把材料往上一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朝阳产业,名头很响,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在创业板上市。”更有甚者,就是为了骗补贴而来。
等到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就为时已晚。如果上游企业的设备半年不用,差不多就成废铁了。这是这些企业宁可亏本也不停产的一大原因。结果是,国外的消费者享受到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当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2、另一方面并非没扶持、培育消费市场,只是不恰当,多数新建大发电项目,刺激GDP
在现阶段的技术下,光伏发电的成本很高,高昂的技术设备并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因此在以德国为首的光伏发电搞得风生水起的国家,补贴都不可缺少。充分调动积极性。
2009年,国家“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示范工程”扶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内市场的正式启动。然而,由于采取事前补贴的方法,而且补贴额过高,导致骗补扎堆、掮客盛行,许多真正想为行业发展做贡献的人还是被排除在外。
更重要的是,发的电怎么并网也是个问题。不仅需要电网改造,也需要国家电网这些巨头给予放行,不然自己发多少电也白搭。国外的经验都表明要建大规模的光伏电站不是很容易,所以多数都是自发自用,用不了的再上网,并不追求规模效应。而在我国最开始的扶持政策里,还是“大快干”的思路,结果很多人虚报了大项目,领了资金却不上马。而这个政策目前已经被清算废止。
图注:耗资巨大的南京南站光伏发电项目因为管网建设始终跟不上,被闲置许久
3、究其矛盾性,当政府更像个公司,重视经济忽视公共服务职能时就会出现这种问题
有研究中国经济的课题组就认为,政府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公共服务时就会有诸多弊端。在发展经济成为地方政府职能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注定会被模糊化,导致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并存。太阳能产业的兴衰被认为是绝佳案例。
四、那么,国外受阻后,国内市场能成光伏“救心丸”吗国内民众要拯救光伏产业并不容易,光伏发电其实很复杂,不是环保二字就可概括
新的政策配套措施会对规模小的光伏发电有更多的倾斜。也就是说,会越来越和国际潮流接轨。比如国家电网也承诺要做好相关并网工作,不收“个体发电户”们并网费。新的针对电价的补贴政策也在研究。那么,这能刺激起国内市场,挽救光伏产业吗?
恐怕一时间还是难以做到。第一,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相关设备很贵,投资很大,如果没有明显的优惠,实在没动力;第二,太阳能发电,讲究充分利用光资源,都安在屋顶,而在国内,屋顶产权归谁是个问题,再加上如果要安装相关设备,屋顶还得做特殊的加固。
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和传统模式发的电能平衡。主要是会威胁到电网本身的安全。风和阳光都并不是随时稳定地都在,这样的发电和传统的火电、水电模式不同,稳定性差。而用户需要的是稳定的供电,也就是说,这些设备出问题时需要其它传统稳定的电能补上。对电网的调度要求非常高。少量的新能源还好办。大了就很危险了。国外许多公共能源专家就指出,当新能源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20-30%时电网平衡就会出问题。光伏电的全球先锋德国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现在德国在想办法让自发电的居民或者单位安装小型蓄电设施,以减少对电网的冲击。
如果以上都没问题,还牵扯到补贴问题。无论哪个国家,在推广光伏这样的新能源发电,一定要给用户巨大的电价补贴,德国在2010年光伏发电电价上的补贴就超过118亿欧元。巨额的补贴如果不是国家财政出,就是要让普通的用户来分摊,有的地方是由不使用清洁能源电的用户来均摊,不管怎么样都是加重了普通民众负担。而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纯粹是在为环保计。究竟需不需要,是个公共政策大问题。随着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个问题想必也会越来越为我国民众所讨论。
结语:一方面冒着污染的风险,生产出大量的光伏产品;另一方面,这些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又远渡重洋,在越来越过剩的产量冲击下越卖越便宜。这场涉及40万中国工人饭碗、号称“高科技”的产业贸易争端背后,是当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又一个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