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从上游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一路做到下游的光伏电站,乃至光伏电站所发出来的电还得自己消纳。身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业,其发展窘境,由此可管窥一斑。
海外市场遇阻而回归国内市场的中国光伏制造业,却又面对着国内市场投资环境建设的严重滞后,不得已“亲自”进军光伏电站投资市场,自产自销以力图自救。
可是,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即使仅仅在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
虽然同属于一个产业链,但制造产品与投资光伏电站,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节,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运营方式、商业模式以及技术侧重等各方面,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
其间的差别,正如种麦子和蒸包子的不同一样。
在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发展了200多年的今天,号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业,却还在演绎着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模式,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尽管如此,前期扩张太快的中国光伏制造业,却只能自吞苦果,不得已以如此方式拉开了差不多集体的自我救赎,或美其名曰“战略转型”。
此前爆出的超日太阳资金链断裂危机,不过是在这条无奈“转型”路上被市场随机抽取出来的一个典型样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局面得不到根本的改观,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超日”出现。
“悲壮”转型
近期的舆论,似乎有些冷落了正在进行中的欧洲“双反”调查以及中外光伏贸易摩擦。焦点更多地聚集在了国内市场,包括接二连三的规划扩容、新政频出,以及可能的能源体制变革。
诚然,这是“自家”的事,会对身边的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必然需要多加关注。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