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1月23日晚,超日太阳公告称,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稽查局的通知,因公司涉嫌未按规定披露信息,决定对公司立案稽查。
而从公司债发行制度上看,信息披露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担保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缺陷。张莉表示,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担保人的信息披露过于简单,甚至连担保人完整的财务报表也不披露;二是不披露担保函、担保协议、承诺函等重要文件,投资者无法判断担保内容和担保效力;三是或多或少存在选择性披露问题(如对于银行“流动性支持”承诺条件的披露,撤销的披露等)。毫无疑问的是,担保信息披露不完善,将直接提高投资者识别和防范风险的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超日太阳的重组问题,未必非常顺利。有分析认为,之前海龙、赛维、新中基等短融兑付危机化解,得益于监管干预、地方政府支持以及可能的银行背后支持,这些公司与超日公司债有几点重要不同值得关注:一是都是国有企业或准国企,获取政府救助的可能性大于民营企业;二是都是银行承销的品种,银行作为承销商实力更强,兜底支持的能力强于券商;三是短融金额相对不大,都只有4亿元,小于“11超日债”10亿元的发行额。
多因素导致公司困局
毋庸置疑,超日太阳目前的窘境只是光伏行业在“寒冬”中遭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一个缩影。2012年,光伏行业业绩显著下滑,东方日升(3001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将亏损约1.8亿元~2.6亿元。向日葵(3001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将为负2亿元~3亿元。而行业巨头尚德电力目前负债总额高达223.7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1.8%,市值已从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到如今的1.49亿美元左右。
事实上,2008年之前,光伏行业产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吻合,属于理性发展。而在2008年以后,盲目扩大产能,严重超过全球市场需求,属于疯狂发展,而疯狂过后,却是哀鸿遍野。
而对于超日债或将违约的局面,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表示,超日太阳上市后的加速融资是错上加错。事实证明,导致超日太阳今日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上市后的疯狂融资。
“首先,这种强烈的冲动是企业内生的。一方面,2010年底全球光伏市场还在最后的疯狂之中,市场的平均毛利率还有30%以上。”红炜认为,另一方面,国人一贯追求规模的思维习惯也是超日太阳难以脱俗的。更何况当时业内最流行的说法是“Swanson定律”———规模每扩大一倍,成本下降20%。特别是后期融资,超日太阳已经骑在老虎背上身不由己了。
红炜进一步分析称,中介和金融机构的不负责任也是重要的外在因素。首先,“11超日债”的承销和评级都是著名机构,给出的评级结果是AA级,可是该债券发行半年多企业业绩就发生惊天逆转,中介机构的出发点值得怀疑。其次,给超日太阳提供融资的信托公司,开始是利益追求者,后来又是受害者,一切缘于缺少对光伏产业的深度研究。就是在这些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助推下,超日太阳和它的投资者加速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