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非晶硅薄膜可以低成本大面积连续生产,但从2010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其对传统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市场仍未形成有效冲击,后者仍旧占据着整个光伏电池市场80%的市场份额。
业内专家指出,薄膜电池同样也存在着很多劣势。效率低、稳定性差、相同的输出电量所需太阳能电池面积增加等问题是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而薄膜电池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一般是多晶硅电池生产线的7~8倍,也让投资者心存犹豫。
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表示,多晶硅电池与薄膜电池互有优劣,未来到底哪种技术占据主流取决于哪种技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短评
别把悲伤留给自己
有一句歌词很契合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把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能耗高、污染严重,低价竞争不断挤压利润空间,我国多晶硅生产业繁荣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低端制造之痛。由于没有统一的能耗、占地及环保标准,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在成本、质量等方面仍难以与国外企业抗衡。
从去年开始,有关部门开始酝酿对多晶硅行业设定准入门槛,对旧有和新建多晶硅项目的建设条件、生产规模、公益以及能耗、环保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希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结构调整。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近日正式出台。
根据准入标准,国家将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综合配套、安全卫生和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而现有项目也要经过论证及核准,不合标准的将整改,整改不合格将被勒令退出。光伏产业自我提升开始走出了第一步。
相关报道
光伏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内需迟迟不能打开
何时不再为他人做嫁衣?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春力曾指出,在光伏产业中,我国的硅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40%,95%用于出口。其用途是清洁能源,但在生产过程中却是高耗能、高污染。因此,我国为世界低碳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自身却并没有实现低碳发展。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95%的原材料需要进口,95%的太阳能电池则是出口。”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孟宪淦表示,也许从一连串的数据上来看,我们可以宣称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前所未有地发展壮大。但是,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似乎仍然逃不开中国工业发展的尴尬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国内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仅仅约为100MW,而仅2007年国内一年的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就能满足国内今后十几年需求的2/3还多。
从产业结构上看,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上游的晶体硅制备、切片环节技术门槛最高、利润回报最大,而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则技术门槛较低、利润回报较少。尤其是组件环节,成本竞争最为激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最低。
然而,我国企业恰恰是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上游的晶体硅材料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的传统七大厂商所垄断。下游光伏发电市场,则主要集中在欧洲,其光伏系统装机量占全球比例接近80%。可见,对我国而言,所谓的“光伏大国”仅仅是“生产制造大国”,再说得准确一些,则仅仅是“电池和组件制造大国”。在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内,我国依旧没能摆脱“世界工厂”的角色。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我国光伏行业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导致我国在成为光伏产业生产大国的同时,却没有真正成为使用大国。相信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光伏产业自主品牌的逐渐兴起,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正在逐步好转,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象,除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外,国家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才是中国光伏产业的根本出路。(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