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和普及,常常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在即墨市普东镇,一种光伏技术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正以“太阳能小镇”的方式进行探索,并有望提供一种可广泛推广的城镇化新模式。
突破
所谓“太阳能小镇”,顾名思义,光伏产业为驱动力。具体说,是依托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光伏产业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互动。
昌盛日电是即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型光伏企业。企业目前已形成集硅料制备、太阳能组件生产、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总经理何洪胜介绍了企业的主要构成:光伏组件生产和电站系统集成,形成了公司的核心业务;以冶金法多晶硅材料制备及设备制造为突破口,进入行业上游,特别是与大连隆田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软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立的青岛隆盛晶硅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冶金法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较其他光伏产品,该项目成本低、耗能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依靠上述强大的生产、装备能力,昌盛日电进行了更重要的创新:即向下游的继续延伸,通过建设太阳能光伏大棚,实现“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发展模式,将光伏产业链条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这一创新模式关键的突破,在于解决了光伏电站在我国东部地区大范围落地难题:东部地区多为耕地,单纯发展光伏发电,不仅很难获得土地指标,而且成本也难以承受:以即墨为例,如果以工业用地算,光伏发电一亩土地一年土地使用税超过3000元。
而通过“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生态农业”新模式,问题就应刃而解:既不存在土地指标问题,同时每亩3000元的庞大成本也可节省。
新模式的巨大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意向,很快取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目前,企业与即墨当地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将把普东镇48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为10个新型农村社区,在每个社区建设500—1000亩太阳能光伏大棚,从而获得了近万亩的光伏发电用地。“太阳能小镇”也由此进入操作层面。
共赢
“太阳能小镇”通过“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生态农业”的结合,实现了“收益叠加”,从而使企业获得了充分的盈利空间。而这种收益的“溢出”,也使与企业合作的农民、政府实现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