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前些时候公布对华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裁定中国涉案企业适用31.14%至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
这对于本就陷入低迷的福建光伏产业无疑又是一重击。专家分析,按照这一结果,反倾销税率加上此前公布的2.9%至4.73%的反补贴税,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被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最低为34.04%,如此重的关税,大大削弱了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甚至有可能面临失去美国市场的危机。
内忧外患,压力重重
福建光伏产业自2008年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记者发现,在福建光伏产业重镇南安市,许多曾经辉煌的光伏企业如今陷入低迷。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90%依赖出口,国外打个喷嚏,我们就感冒了!”南安一家晶硅制品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光伏市场需求下降,这对福建光伏产业造成重创。福州海关的数据显示,福建太阳能电池出口自去年2月以来持续处于负增长状态。
外部市场低迷,国内市场依然不振,“一直在努力地开拓国内市场,却难以取得成效。”一家光伏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国内市场的需求空间虽然很大,但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国家还没有把太阳能发电真正并入电网,很难大面积推广。
一方面受终端需求抑制,另一方面成本提高,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加速,使得多晶硅生产企业利润下滑。据了解,原始多晶硅由2008年10月最高峰时期的300美元~400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20美元~30美元/公斤,其行情价加速破底,使不少前期大量囤货的企业背负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而光伏产业技术更新脚步加快,也迫使原有的产品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使多晶硅成品价格下跌愈演愈烈。
“对出口依赖大,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国外市场一旦有波动,企业就惴惴不安。”福建省光电行业协会的有关人士分析说。
倒逼行业洗牌
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大力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纷纷从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光伏项目给予支持,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论证,光伏企业遍地开花,中国太阳能光伏的产能目前已经超过全世界需求的60%。
福建是发展光伏产业较早的省份,硅矿资源丰富,产量约占全国的9.4%,占世界产量的6.7%,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品位、纯度最高的矿区之一,这为较低成本获取多晶硅原材料提供充足的资源储备。早在2007年,福建省就制定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第一个出台此类政策的省份。2008年,福建光伏产业的产值突破了100亿元,发展规模跃居全国前列。目前,福建省从事该产业的企业近200家,产品90%出口欧美等地。
光伏产业被视为阳光产业,前景看好。然而,一哄而上的盲目扩张使该产业陷入恶性竞争中。据相关调研机构调查,2012年光伏行业总产能将达到66GW,而市场到2020年的预期需求也仅为50GW,竞争激烈。
专家指出,这种状况势必倒逼行业洗牌,促进产品和市场结构调整。“产能小、技术落后、资金少的企业在危机冲击下,只能转行或整合。”
寻找突围之路
“福建光伏产业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专家指出,光伏产业突围之路还很长。
一些光伏企业在获知欧美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后,已经谋划将出口重心从欧美国家转移到东南亚、中东等地,以分散风险。
“仅福建省每年的公用照明需求就达300亿元,民用照明需求也在20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省内的市场足以让LED产业稳健发展。”许多光伏企业的负责人认为,中国才是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只是目前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有专家认为,在资源日趋匮乏,可再生能源逐步为人所重视的今天,光伏产业前景依然被看好,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那么,靠什么来复兴光伏产业呢?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产业对政策支持依赖性很高,目前国家对光伏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但不够明朗,缺少具体的细节指导,使其缺乏可操作性。
以南安为例,据南安市地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有政策对于企业重大的投资、增资项目或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在安排贷款贴息业务时给予优先扶持,但实际上许多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风险持不乐观态度,在贷款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而近期的信贷利率调整给南安光伏企业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由于目前相关的电网调度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很缺乏,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据介绍,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自发自用,严重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光伏产业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上游有多晶硅生产企业、硅片生产商,中下游则有阳光大地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在困境面前,如果能进一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光伏产业才有可能得以突破重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