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刚刚遭遇美国商务部双反调查之际,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汉能控股却逆周期扩张,到今年底预计在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投资将达240亿元。汉能的大手笔是否过于乐观?
中国光伏产业在分享了前两年的全球超预期增长后,今年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占据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80%份额的欧洲市场,因为欧债危机而陷入了零增长状态;另一大出口市场美国,前不久也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
但在这个太阳能光伏产业未来景气度被看低的时刻,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汉能控股集团,却选择了逆势投资。25号,浙江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在浙江长兴正式投产,一期产能25万千瓦。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投产仪式上意气风发地介绍:“光伏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阶段,我有个梦想,希望未来的三到五年,把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干到5毛钱以下,到那时候我们实现平价上网,替代火电、替代核电,改变能源格局。”
2011年,汉能在四川、广东、浙江的生产基地先后投产,并计划到2012年形成产能200万千瓦。汉能逆势扩张的底气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相比传统的晶体硅电池有低能耗、低成本、弱光发电等优势;另外,汉能正在构建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预计未来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几乎可以实现自我消化。
目前,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存在着多晶硅和薄膜两种技术路线。但是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看来,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路线的孰优孰劣,而是要比谁能生产出更便宜的电。
韩晓平:各种技术都可以尝试,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哪种技术是最好的,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生产中国人能用得起的太阳能,哪些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哪些企业未来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汉能依靠在水电领域每年将近70亿人民币的稳定现金流,到今年底,在太阳能领域的投资预计将达到240亿元。汉能大手笔投资的动力,是对太阳能前景的预期,认为太阳能发电成本在未来3—4内就可以降到火电的成本。
但汉能的扩张速度也引发了怀疑和担心。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强调,这种扩张如果只是民营企业自身的行为,而没有地方政府参与其中,那就无需过于担心。
林伯强: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仅仅是民营企业这么去扩张,我倒不太担心,因为民营他扩张拿的是自己的钱,不赚钱的事情是不会干的。如果地方政府参与了给他另外的一些好处,这些好处足以抵消其他的成本,那这种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韩晓平也认为,企业的行为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
韩晓平:太阳能产业现在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没有必要去干预她,自然会优胜劣汰,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方向,让这个产业通过市场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我想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现在不能凭空判断说产能多了,所以就让一些企业不要生产。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