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我国低碳减排迈出了第一步。
8月底,低碳减排业界第一个全国性组织——“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低碳减排专业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是由清华大学CDM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3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非盈利行业组织。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第一大国,城市的人均排放水平也已超过发达国家人均水平,作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我国的碳排放问题一致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饱受指责。
目前,欧盟有碳排放交易机制(EUETS),美国有区域性碳交易强制市场(RGGI),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碳交易体系,因此第一家减排组织的成立具有破冰意义,而围绕在碳排放领域的种种暗战与博弈也已开始。
1 乱象
如今各地兴起的建设环境交易所热潮过于盲目,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年来真正做成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极少,只是一些零星的交易,没有形成规模。
“目前,我国虽有碳排放交易所,但大多并无实质性业务,很多企业也对碳排放不了解,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和推广,为建立适合我国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探路。”8月底,减排委员会一位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透露,该委员会主要成员由项目业主、碳信用额买家、排放权交易所、低碳投资机构等组成,将在气候变化政策协调、与联合国EB沟通、低碳标准论证和培训以及低碳投融资方面展开工作。
据悉,目前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分为两种,即配额交易和自愿交易。配额交易市场是针对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比如欧洲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CDM机制来完成;而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等目标出发自愿进行的碳交易,而我国在无独立的交易体系之前,两种交替体系并存。
长期关注碳排放的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表示,这两年我国在碳交易方面动作频频。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三大环境交易所之后,一年多时间,杭州、武汉、大连、广州等城市也纷纷跟进,一时间涌现出20多家碳交易所,而武汉也曾提出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的呼声。“但问题是,很多交易所不知道该交易什么,对碳交易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