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山西的“代工之王”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将在大同进行50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投资的消息震动了行业内外。据称,在本次投资中合作方包括全球前十的光伏企业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及山西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煤集团)。几方商定共同计划在山西大同建设总规模为年产1吉瓦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完整产业链,届时将年产多晶硅2.7万吨。其中,多晶硅一期项目计划投资266亿元,年产6000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一期项目计划投资2亿美元,年产20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
根据最新的消息,这一投资的总规模以及产业链的长度更是超乎之前的想象:产业链的主体加上配套设施的规模超过500亿元,而配套设施居然包括发电厂。“按经验,一般1000吨的产能,需要6亿-7亿元的投资。而随着规模的扩大,投资成本还会降低。即使配套包括切片、组件等在内,也不太可能用上这么多的钱。但如果把配套的电厂再算上,那真是有可能了。”中国硅材料信息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白洪强分析认为。
同时,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也宣布将在陕西省商洛市建设年产能为5000 兆瓦规模的太阳能电池工厂,其一期100 兆瓦生产线调试基本结束,即将正式投产。郭台铭与王传福的共同选择,暗示了他们正承受着类似的转型压力,都需要一个未来感更强的产业。
随着电子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越来越薄,台湾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大举进军太阳能产业,其中包括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湾联电、液晶显示巨头友达光电及奇美电子等。业内人士分析,台湾电子企业进军光伏市场,一方面是看好该产业的未来,另一方,多晶硅光伏组件在生产工艺上与LED也有着相似之处,转型难度较小。总的来说,现在的多晶硅产业利润还是非常不错的。
全球光伏产业尚处于幼儿期,无论尚德、赛维、英利,亦或是美国第一太阳能,只是现阶段的领跑者,每个新玩家都有闯入一线阵营的机会。
郭台铭深知,任何一个产业的振兴都不是靠代工模式的来实现的。光伏产业目前仍然难以摆脱原材料多晶硅生产技术的上的薄弱以及结构性的过剩与空白造成了高纯度硅原料无法自给自足,同时却又被冠以产能过剩的恶名;此外,高发电成本也是国内光伏产业化的一颗“毒瘤”,若没有科技和政策的共同支撑,中国光伏产业化进程必将遭遇瓶颈。
代工企业融资能力雄厚,有充分的电子工业技术积累,其成本控制能力更是首屈一指,从事光伏制造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实力强大的光伏企业都有建立产业链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的需求,这正是代工企业所擅长的。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内批准的唯一的一家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该改革配套实验区的成立,更是从政策纬度上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把郭台铭的此番投资当作是国内光伏产业化进程中的一块“试验田”,在雄厚的资本供给、完备的产业链建设、大力度的政策扶持的重重“灌溉”之下,能否欣欣成长,能否成为行业前进的可复制模式,我们翘首以盼、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