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地,每月都举行太阳能电池研讨会及展会。而且,现场还有业界关键人物及企业高层发布大量信息。倾听这些发言,可充分了解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所处的状况、现有的课题以及该产业的目标方向等。
此文节选整理了中国太阳能电池业界的关键人物在2010年1月20~22日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所做的发言。其中,不仅包括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最新状况,而且还涉及从中国看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状况等内容。对于掌握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目前所处的状况,是一份极好的材料。
从国家立场提出全局方向
在“第四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的开幕式上,登台发言的有:
李河君: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1)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
赵玉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分会主任
史立山:国家能原局新能源司副司长
曹建林:国家科学和科技部副部长
任东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专家
上述各位多从国家立场指出了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方向。其中必然谈到了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目前所处的状况以及今后的方向。下面从相关发言中选取多项信息按照内容整理如下。
注1)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水力发电为中心的新能源公司。另外还涉足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务。
紧迫的中国能源情况
史立山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能源情况。以下将相应内容逐一列出。
●中国2009年的能源需求量换算为煤炭为30亿吨,其中煤炭实际占7成。今后能源需求还会增加,到2020年预计将超过40亿吨。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公布的目标是2020年之前非化石能源占到能源总使用量的15%,将单位GDP的CO2排放量降至40~45%。这给可再生能源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009年非化石能源的比例仅为8.3%。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水力发电300GW,风力发电150GW,太阳能发电20GW。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必须要达到目前的两倍。
太阳能发电的国内导入和课题
被公认可有力解决能源问题的太阳能发电目前还存在大量课题。以下是从各人员发言中节选出来的相关内容。
●非化石能源均尚存一些课题。推进水力发电,移民迁居和环境保护是一大问题。而且还存在资源是否充足的问题。风力发电存在并网和运营上的瓶颈。太阳能发电的成本目前还很高。而生物质能则存在资源方面的弱点(收集、保存、运输都存在问题)。(史立山)
●最近有预测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如此庞大的数量要想用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的话,电网会出现瓶颈,而且智能电网也并不是万能的。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付出巨大努力。(任東明氏)
●关于太阳能发电,2009年国内市场已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仅宁夏一地就建成了40MW的大型发电站。研究表明,影响成本的因素除了模块以外还有结构。必须尽快降低这部分的成本。目前,建设、管理及运营的成本还很高。只有太阳能电池单元技术(转换效率等)取得大的进步,才能为降低成本带来空间。这时需要缜细分析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系统及建设上的观点。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些时间。(史立山)
●2009年,中国政府的能源政策促进了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恢复和发展。风力发电的导入量仍保持首位(截至2009年9月达到1600MW),太阳能电池的产量截至2009年9月增至2.5GW。在新能源的利用中,太阳能发电是直接利用太阳的能源,可以说是农业革命以后最伟大的革命。(李河君)
●在中国国内市场上,2009年的设置量为160MW(产量的约3.75%),中国国内累计设置超过300MW,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计划的目标。为尽早实施入网电价进行了宣传。力争由此迅速形成国内市场。(赵玉文)
●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如果能源蓄电技术得以突破,便可向传统的化石能源发起挑战。(李河君)
太阳能电池产业的现状
太阳能电池生产在政府扶持下呈扩大趋势,总的来说多数发言充满信心。
●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0.5GW,增长32%。太阳能发电的设置量为6.5GW,增长18%。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4GW,增长50%,多结晶硅材料的产量达到2万吨,增长225%。(赵玉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得以大幅降低。有的企业在2006年时发电成本为4元/kWh,而2009年底则降到了1元/kWh。而且还有企业将薄膜太阳电池的成本降到了0.7元/kWh。当初曾设想要花费30年的时间,而实际用了3年就实现了。(李河君)
政府补贴
曹建林关于政府补贴有如下发言。
“‘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目前几乎所有城市都打算发展新能源。政府尤其重视节能、能源高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于2007年底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2009年底,中央财政准备了一期投资近30亿元。预定向智能电网及相关设备研究投资。计划由此向孤岛投入民用新能源,并扩大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应用”(未完待续,特约撰稿人:王 海红,北原 洋明,Tech & Biz)